【美】凯伦(Karen, R.)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17年12月01日
《依恋的形成》这本书籍由美国作家凯伦(Karen, R.)所著,深入探讨了母婴关系如何塑造我们一生的情感。书中指出,母婴关系如同宝藏,蕴含着解答每个人心灵深处疑问的线索,揭示了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通过本书,读者将了解到人格形成的奥秘以及童年时期与父母的角力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轨迹。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依恋理论的丰富知识,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探索与心灵成长的宝贵指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内心的和谐与自我成长。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依恋理论的起源
1.1 对母爱的追求
早期研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中关于母婴关系的初步探讨。
哈洛实验:哈利·哈洛通过恒河猴的实验发现接触安慰对幼猴成长的重要性。
1.2 依恋概念的提出
鲍尔比的理论: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生存本能的一部分。
安全基地概念:依恋对象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础。
第二章:情感纽带的构建
2.1 婴儿的社会性行为
社交微笑:婴儿最初的社交行为之一,对母亲的回应有助于建立依恋。
分离焦虑:当母亲离开时婴儿表现出的不安,表明依恋的存在。
2.2 依恋的不同类型
安全型依恋:对依恋对象有信任感,能够安心探索世界。
回避型与矛盾型依恋:分别表现出对依恋对象的疏离和过度依赖。
第三章:探索外部世界
3.1 安全感的推动作用
冒险与探索:安全感强的儿童更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
依恋对象的角色:作为安全港湾,支持儿童的探索和独立性发展。
3.2 陌生情境实验
安斯沃思的研究:利用陌生情境实验评估儿童的依恋类型。
第四章:依恋与成长
4.1 学前期的发展
依恋与自我概念:依恋关系的质量影响儿童的自我认知。
玩伴关系: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社交技巧,依恋类型可能影响他们的互动模式。
4.2 青春期的过渡
依恋的变化: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依恋关系可能会发生转变。
家庭外的关系:青少年开始在家庭外寻找依恋和支持。
第五章:依恋与成人生活
5.1 成人依恋
依恋类型的持续:成年人的依恋风格可能与童年时期的依恋经历有关。
亲密关系:依恋类型影响成年人在恋爱关系中的安全感。
5.2 工作与依恋
工作中的安全感:成年人将依恋对象的支持机制带入工作环境中。
领导力与依恋: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理解领导风格和个人在工作中的行为。
第六章:依恋干预与教育
6.1 早期干预
预防性干预:通过早期教育和社会支持帮助父母提供安全的依恋环境。
敏感性训练:提高抚养者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和响应能力。
6.2 教育体系内的支持
师生依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依恋关系可能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和学习成效。
培养安全意识:教育体系应重视培养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