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 九州出版社 / 2007年01月01日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是康德的重要著作,通过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出发,逐步深入到最高原则的决定性,再综合地返回到原则所适用的普通知识中。本书分三章,旨在建立道德形而上学的严谨体系,探究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法则和最高原则。康德强调道德的先验性,认为道德法则不依赖于经验,而是基于理性自身的先天原则。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对于人类道德行为的独特见解和严谨推理。本书对于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提高道德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必读之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1.1 道德感的普遍性
**要点1**: 康德认为道德感是普遍的,人们普遍具有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
**要点2**: 这种道德感不是基于经验或情感,而是基于理性。
1.2 实践理性的优先性
**要点1**: 实践理性(如何处理意志和行为的理性能力)优先于理论理性(处理知识的理性能力)。
**要点2**: 实践理性的法则对所有有理性者都是有效的,无论其欲望如何。
1.3 道德形而上学的必要性
**要点1**: 由于道德行为应出于义务而非欲望,需要一种科学来研究这种义务的根基。
**要点2**: 道德形而上学就是这样一门研究纯粹实践理性的科学。
第二章: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2.1 大众道德哲学的问题
**要点1**: 大众道德哲学往往依赖于直观的道德感和不系统的反思。
**要点2**: 这种方法无法提供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证明。
2.2 道德形而上学的目标
**要点1**: 道德形而上学的目标是建立无条件的道德法则。
**要点2**: 这些法则应排除所有经验性的条件,从而对所有理性存在者都有效。
2.3 定言命令的提出
**要点1**: 康德提出了“定言命令”,即一个行动只应是按照普遍法则能够同时意愿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行动。
**要点2**: 定言命令是无条件的,与任何经验目的无关。
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3.1 实践理性的可能性
**要点1**: 康德探讨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可能性,即在不受经验的影响下行动的能力。
**要点2**: 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道德法则的自我意识来证明的。
3.2 实践理性的实在性
**要点1**: 实践理性的实在性是指道德法则是存在于理性本性中的先天法则。
**要点2**: 这种实在性为道德行为提供了必然的规范。
3.3 实践理性的界限
**要点1**: 实践理性不能超越自身去认识作为现象的自然界的本体。
**要点2**: 但实践理性可以为信仰留出地盘,即相信道德世界的原因(如灵魂不朽、自由意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