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米歇尔·希翁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3年10月01日
《声音》一书由法国学者米歇尔·希翁撰写,探索并勾勒出一个新兴学科——“纯声学”的轮廓。在这本书中,声音不再被简单地视为知觉的失谐或难以捉摸的“黑暗大陆”,而是因应倾听技术及其命名需求,成为正在建构中的文化客体。作者通过广泛的引用和例证,深入剖析了声音在多个领域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但不限于音乐、语言、环境以及媒体等。此书不仅挑战了传统对声音的认知,更为我们理解声音在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对声音研究、媒体研究以及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部分:声音的本质
第1章:声音的起源
声音的产生:振动通过介质(空气、水等)传播,形成声波。
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介质密度和弹性影响,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回声与共鸣:物体表面反射声波形成回声,共振现象增强某些频率的声音。
第2章:声音的物理特性
频率与音高:声波每秒震动的次数决定音高。
振幅与响度:声波振幅的大小对应声音的响度。
音质与音色:声音的复合波形特征决定了其音色。
第3章:声音的心理声学
听觉阈限:人耳能感知的最小声音强度。
声音的主观感受:响度、音高、音色的主观感知受心理因素影响。
掩蔽效应:较强声音掩盖较弱声音的现象。
第二部分:声音技术的演变
第4章:留声机的发明
爱迪生的留声机:早期声音录制和播放设备的原型。
录音介质的发展:从蜡筒到唱片再到数字存储。
第5章:有声电影的诞生
声音与影像的结合:早期的有声电影技术存在诸多挑战。
声音同步技术:确保声音与画面动作的一致性。
第6章:电子音乐的兴起
合成器的出现:模拟和数字合成器的发展改变了音乐制作方式。
数字音频技术:采样率、比特率等技术参数对声音质量的影响。
第三部分:声音与社会文化
第7章:声音与城市空间
城市声音规划:减少噪音污染,创造宜居声环境。
声音地标与文化记忆:特定声音成为地区的识别符号。
第8章:声音在广告中的力量
声音广告的策略:利用声音吸引注意力和加强记忆。
声音品牌化:构建独特的声音品牌形象。
第9章:声音的法律与经济
版权法的声音保护:确保音乐家和其他创作者的权益。
声音产业的经济模型:从唱片销售到流媒体订阅的变迁。
声音的未来:探讨科技进步如何继续影响声音的创造、传播和影响。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