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庄士敦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2007年04月01日
《紫禁城的黄昏》一书由英国作家庄士敦撰写,聚焦于清朝末期,即1912年至1924年间的历史变迁。书中详细描述了紫禁城内“清室”在黄昏时期的境况,从中华民国的成立到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出宫。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制的转变为宏大背景,细腻地描绘了这段历史时期内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以及宫廷内部的种种秘闻。此书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更是对古老帝制衰亡的深刻反思。通过庄士敦的笔触,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气息,以及历史车轮无情前行的沉重与沧桑。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背景介绍
本书作者庄士敦,曾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英国导师。
书中主要记录了清朝末年紫禁城的生活和溥仪的成长经历。
主题与视角
通过庄士敦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末代皇朝及宫廷生活。
第二章:紫禁城的生活
日常起居
紫禁城内严格的礼仪制度。
溥仪及其他皇室成员的日常生活。
教育活动
溥仪的教育改革,包括引进现代学科。
庄士敦作为导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娱乐与文化
紫禁城内的文化活动,如戏曲、书画等。
溥仪的个人爱好与收藏。
第三章:政治风云
革命与改革的冲击
辛亥革命对清朝统治的影响。
清末新政的改革尝试及其局限性。
溥仪的角色与困境
溥仪在改革中的角色和心态变化。
退位后溥仪的生活和政治立场。
外国势力的影响
西方列强的态度和政策对清朝的影响。
日本对溥仪及其皇室的拉拢和利用。
第四章:紫禁城的落日余晖
最后一任皇帝的挣扎
溥仪试图恢复部分权力的努力。
与国内外政治势力的互动。
文化冲突与融合
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的交融与排斥。
紫禁城的最终转变
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
紫禁城成为历史博物馆的过程。
第五章:结论
对历史的反思
庄士敦对溥仪及其时代的评价。
清末社会的复杂性及其衰落的原因。
个人经历的感悟
庄士敦自身在中国的生活体验。
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