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马丁·海德格尔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6年04月01日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该书于1926年完成并于次年出版。这本著作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作品之一,对后来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海德格尔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意义和与时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不仅为当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也启发了其他领域的研究。《存在与时间》的修订译本为读者提供了更准确、更易于理解的文本,使得更多人能够领略到这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精髓。无论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存在的意义
1.1 存在的遗忘
现象学方法的必要性:传统哲学忽视了“存在”问题的探讨,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方法可以帮助恢复对存在的关注。
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存在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存在问题不等于存在者的问题。
1.2 存在的先行概念
存在的日常理解:在日常语言中,“存在”被用作存在者状态的描述,但这种理解是不够的。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提出了存在问题的四个基本要素:为何、什么、如何以及何地。
第二章:时间性与在世存在
2.1 时间性的引入
时间的流俗理解:传统上将时间看作是无穷连续的现在序列,但这忽视了时间的未来面向。
时间性作为存在之领会的视野:时间是存在的视域,我们通过时间来理解和领会存在。
2.2 在世存在的分析
世界概念的先验性:世界不仅仅是由物质构成的,它是存在的先验场域。
在世的日常状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在世界中进行的,与世界紧密相连。
第三章:沉沦、死亡与良知
3.1 日常生活的沉沦
公众意见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常常受到公众意见的影响,陷入非本真的状态。
沉沦的三重性:闲话、好奇和两可构成了沉沦的日常形态。
3.2 死亡的现象学分析
死亡的确定性:死亡是每个个体的确定性终点,但这并不减少它的不可能性。
死亡的个体性:死亡是绝对的个人事务,他人不可替代。
3.3 良知的本真性呼声
良知的呼唤:良知是一种无对象的呼唤,呼唤人们回归本真自我。
罪责的本质:罪责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过错,更是一种存在的本质可能性。
第四章:存在的时间性及其意义
4.1 时间性的到时结构
到时性(Zeitigung):时间是三维的到时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关联。
历史性与时间性: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特征,它与时间性的到时结构紧密相连。
4.2 时间性的终结
存在的有限性:存在本身是有限的,这也体现在个体生命的死亡之中。
向死而生的意义:面对死亡可以唤醒人们对存在的本真领会,从而过上本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