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之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4年05月01日
《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一书由梁景之撰写,深入探讨了清代民间宗教的信仰体系及其与乡土社会的紧密关系。该书指出,清代民间宗教是多元信仰的融合体,它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吸取了各宗教的信仰精髓和丹道思想,同时融入了丰富的民间习俗。这种信仰体系以诸佛仙圣临凡救劫为核心,体现了民众对于神圣与救赎的深切向往。在乡土社会中,民间宗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既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社区凝聚力的重要纽带。通过对清代民间宗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状况以及民众的精神世界。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介绍:清代的民间宗教活动丰富多彩,与乡土社会紧密相关。
研究意义:探索民间宗教对乡土社会影响及其在国家宗教政策中的地位。
1.2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方法:文献考证、田野调查相结合。
资料:清宫档案、地方志、民间宗教经卷等。
1.3 本书结构与创新点
结构概要:按时间顺序和地域特色分析清代民间宗教现象。
创新点:首次系统梳理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清代民间宗教的演变与特点
2.1 清代前期民间宗教的兴起
明清鼎革影响:政治动荡促使宗教团体寻求合法化。
罗教传播:明末清初罗教在民间迅速传播。
2.2 清代中叶民间宗教的分化与发展
政府宗教政策变化:推动宗教团体规范化发展。
教派多元化:各种秘密教派如八卦教、白莲教等活跃。
2.3 清代后期民间宗教的衰落与挑战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对传统宗教组织造成巨大打击。
官府打压:加强了对民间宗教的控制和打击。
第三章: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的互动
3.1 宗教仪式与社会生活
节日庆典:民间宗教仪式融入日常生活。
超度亡魂:宗教活动满足乡民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
3.2 民间信仰与地方精英
信仰共同体:地方精英通过宗教活动强化社区凝聚力。
资源动员:宗教信仰成为社会资本和社会控制手段。
3.3 宗教团体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教化:普及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
社会救助:在灾荒时期提供救济和援助。
第四章:结论
4.1 主要发现与研究回顾
宗教多样性:清代的民间宗教表现出极大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宗教与乡土关系:宗教活动是乡土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2 对当代宗教研究的启示
历史视角的重要性:理解宗教现象必须考虑历史背景和变迁。
宗教与社会整体性:宗教不仅是个人信仰问题,也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