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羯罗 / 商务印书馆 / 2012年06月01日
《示教千则》是印度杰出思想家商羯罗的唯一独立哲学著作,对吠檀多不二论有着重要代表性。该书结构独特,分为韵文篇和后续部分。在韵文篇中,商羯罗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精湛的哲学技巧,阐述了宇宙、人生与自我之间的奥秘关系,揭示了不二论的核心理念。后续部分则进一步展开这些哲学观念,使之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修行实践。商羯罗通过本书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在平静与智慧的人生理念,对于寻求精神成长和哲学启迪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著作。阅读《示教千则》,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印度哲学思想,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修行道路。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作者简介
商羯罗:印度吠陀学派的重要哲学家,主张不二论吠檀多哲学。
第一章:理论基础
1.1 吠陀权威
吠陀:印度古代经典,被视为神启,包含宗教、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内容。
吠陀权威:吠陀经文的不可动摇性,是商羯罗哲学的基石。
1.2 梵我一如
梵(Brahman):宇宙最高原则,绝对真理和实在。
我(Atman):个体灵魂的本质,与梵有本质上的同一性。
梵我一如:个体的我(灵魂)与宇宙的大我(梵)是同一的。
1.3 不二论
不二论:世界万象皆由梵所显现,没有独立于梵的实体存在,一切皆梵变现。
第二章:认知与解脱
2.1 认知的本质
直接认知:通过直觉体验真理,超越语言和理性的认识方式。
间接认知:依赖感官和理性来理解现象世界。
2.2 幻象与真实
幻象:现象世界中的一切因无明而产生的错觉。
真实:梵我一如的永恒真谛,超越幻象。
2.3 解脱之路
知识解放:通过对梵的真实认识,个体灵魂摆脱轮回束缚。
三阶段修炼:理论认知、冥想实践、无为而修,最终达到解脱。
第三章:宗教与社会责任
3.1 宗教实践的重要性
崇拜与仪式:虽然形式不重要,但有助于净化心灵。
内在冥想:真正的宗教实践在于内心的寂静和对梵的认知。
3.2 社会行为与道德规范
行为的目的:行为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净化心灵和理解梵我关系。
社会义务:每个人都应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作为修行的一部分。
3.3 终极的解脱
解脱的本质:超脱世俗的束缚,回归到与梵一体的状态。
永恒的宁静:获得解脱的灵魂体验到无尽的平静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