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 / 北京出版社 / 2009年03月01日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之作,该书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性,揭示了乡土社会的深层结构和运行逻辑。书中,费孝通以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进一步阐述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全面解读,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反映解放前夕知识青年探索精神的典范,至今仍具有新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应忘记乡土的根基,而应更加关注和尊重乡村的价值与传统。这本书的论点深刻,见解独到,是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乡土本色
1.1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乡村社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村落,村民以土地为生,形成相对封闭的社区。
土气特性:乡土社会的人“土气”,因为他们的生活直接依赖于土地。
人口流动性低: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性小,人们安于其位,世代相传。
1.2 不流动的土地造成的不动产
土地束缚:地权固定,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血缘地缘:稳定的不动产形成了家族和地缘关系。
1.3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
定居习惯:村民们习惯于定居生活,对土地有深厚的情感。
土地继承:子承父业,土地是家族传承的重要部分。
第二章:文字下乡
2.1 乡土社会中的文盲
文盲现象:乡村社会中,文盲率较高。
面对面交流:村民间的交流主要依靠口头传递。
2.2 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非必需性
知识存储:乡土社会的知识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和实践经验传承。
效率问题: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为直接高效。
2.3 文字下乡的困难
文化习惯:乡土社会的文化和习惯不适应文字的传播。
教育普及: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效果受到乡土环境的限制。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3.1 时间与空间的阻隔
记忆传统: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社会依靠老年人的记忆和经验。
时空限制:文字的发明是为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2 文化传代与空间流动
代际传承:文化的传承不一定需要文字,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实现。
城乡差异: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流动性要求使用文字作为沟通工具。
3.3 文字与社会变迁
文字的作用:文字有助于社会的记录和变革。
变迁适应:乡土社会对于文字的需求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
第四章:差序格局
4.1 社会关系的波纹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的关系像水波一样,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
公私界限:公私界限模糊,个人与团体之间权利和义务不平衡。
4.2 人伦与道德
伦常关系:儒家思想中的人伦关系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道德观念:道德观念因人而异,取决于关系的亲疏远近。
4.3 自我中心主义的局限
社会团结:差序格局可能导致社会团结的困难。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中心可能妨碍集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