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明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1年12月01日
《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一书由陈永明撰写,深入探讨了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期间,朝野如何通过对南明兴亡的评述及南明历史人物的臧否,相互影响了当时的政治认同和历史书写。这一过程中,不仅揭示了清代前期政治文化的独特面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历史记忆与认同的建构方式。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分析和深入的理论探讨,为我们理解清代前期政治与历史书写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研究清代政治文化、历史编纂学以及南明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导言
背景介绍:清前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政治、文化和思想领域均发生显著变化。
研究意义:通过分析清前期政治认同和历史书写的关系,揭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及权力结构的变化。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官方文献、私家著述及历史书写进行深入剖析。
清政权由满族建立,对汉族的统治提出新的政治认同要求。
清初的剃发易服政策激化了满汉矛盾,影响了政治认同的形成。
清政府确立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皇帝权威和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科举制度和满洲八旗制度成为塑造政治认同的重要工具。
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确立,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
文字狱和思想控制手段对知识分子进行严密监控,以维护政治稳定。
清廷建立了官方史学体系,编修了《明史》等重要史书。
官方史书的编纂强调清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为政治认同服务。
民间学者在私人领域内撰写历史,其作品反映了不同群体的政治见解和认同。
私家修史提供了不同于官方视角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历史书写的多样性。
历史书写被视为构建和传承民族记忆的重要手段。
清前期的历史书写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参与了民族认同和国家想象的塑造。
清中期的政治不稳定导致历史记忆的重新塑造和历史书写的变革。
对明代历史的再评价和对清朝历史的重塑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现象。
清前期对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治理在历史和现实中均有重要意义。
历史书写中对边疆民族的记载反映了清朝多元一体的国家观念。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影响加深,历史书写开始向近代国家意识转变。
晚清政府推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在史学上也有所体现,历史书写的主题和内容发生变化。
清代前期的历史书写与政治认同紧密相关,相互建构和影响。
政治变迁直接影响了历史书写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清前期的历史书写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政治和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清代前期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1.1 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挑战
1.2 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政治认同的强化
1.3 文化政策与思想控制
第二章:清代前期的历史书写与政治认同
2.1 官方史学的构建及其功能
2.2 私家修史与政治表达的多样性
2.3 历史书写与民族记忆
第三章:政治变迁中的历史书写与认同调整
3.1 政治动荡与历史记忆的再塑造
3.2 历史书写中的边疆与民族问题
3.3 晚清时期的历史书写与近代国家意识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