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艾伦、(美) 戈梅里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10年04月01日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书由美国学者艾伦和戈梅里合著,是对传统电影史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书中强调,历史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更是一种阐释。撰写电影史不仅是史学家对资料的整理,更是与其所使用的资料的抗衡。同时,阅读电影史也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是一种积极的质疑活动与判断过程。本书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旨在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史学的本质和方法,激发读者对电影历史的思考和探索。对于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参考价值的著作,有助于推动电影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1. 导言
1.1 电影史的重要性
电影作为艺术: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艺术表达。
历史的视角: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电影能够揭示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1.2 中国电影史的特殊性
文化传承:中国电影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社会变革:中国电影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意识形态冲突。
2.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脉络
2.1 早期电影(1896-1931)
技术引入与本土创作:早期电影的技术引入和本土电影制作尝试。
无声电影时代的艺术探索:无声电影时期的艺术表现手法。
2.2 有声片时代及其影响(1931-1949)
声音技术的革命:有声电影的出现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政治与艺术的交织: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的电影作为宣传工具。
2.3 新中国电影十七年(1949-1966)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中国成立后电影的风格和政策导向。
艺术与政治的互动:电影如何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和挑战。
2.4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影片(1966-1976)
文化的断层:文化大革命对电影的极端控制和影响。
极左电影的特点:这一时期电影的类型和主题。
2.5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1976-至今)
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电影产业和市场多元化。
全球化与国际影响: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和全球观众的历程。
3. 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3.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电影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阶级斗争与意识形态:探讨电影中体现的社会阶级和意识形态斗争。
3.2 电影美学理论
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电影美学的探讨,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作者论与类型研究:个人作者风格与电影类型的学术研究。
3.3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文化研究:将电影史放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
社会学视角:利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电影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4. 重点案例分析
4.1 《神女》与现代性
电影语言的革新:《神女》对中国电影语言的现代性贡献。
女性形象的塑造:电影中女性角色的深度和复杂性。
4.2 《霸王别姬》与文化创伤
历史与个人的交织:电影如何通过个人命运展现历史变迁。
文化认同与创伤:探讨影片中的文化认同和创伤记忆。
4.3 《流浪地球》与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
科幻元素的本土化:中国科幻电影的兴起及新纪元的标志。
民族自信与国际视野: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科技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5. 结论
5.1 重构中国电影史的意义
历史与当代的对话:通过电影史的重构,理解当今电影产业的发展。
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保存和发扬中国电影的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