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 / 人民出版社 /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基于他多年实地调查和考察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成。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研究,费孝通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在本书中,费孝通教授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还从微观层面入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深入阐述了农村社会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该书对于了解中国农村社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探讨中国现代化道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无论是对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还是对于广大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乡土本色
1.1 中国的乡土性
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位,人与人之间通过亲属关系紧密相连。
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生活模式:世代定居,稳定的社区生活。
1.2 农耕文化的特点
稳定性:土地的不流动性造成社区的稳定性。
熟悉性:长期定居带来的相互间的熟知和信任。
连续性:农耕生产方式的持续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文字下乡
2.1 文字在乡村的作用
沟通工具:在非流动性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更为常见。
文化传承:书面文字作为知识的记录,对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2.2 文字下乡的困境
方言障碍:方言的多样性使得统一的书面语言难以普及。
实用性质疑:在高度依赖口头交流的乡村,文字的实用性受到质疑。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3.1 文化传承与时间
记忆与文字:传统知识多依靠口口相传,文字作为辅助记忆的工具。
历史积淀:文化通过文字的记录得以跨越时间的限制。
3.2 文化多样性与空间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使得文字下乡需考虑文化适应性。
城乡差距: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也影响着文字的传播和使用。
第四章:差序格局
4.1 社会关系的波纹
中心人物:以个人为中心,社会关系呈波纹状扩散。
亲属原则:社会结构的构建基于亲属关系的远近。
4.2 社会行为的准则
礼治社会:传统社会中,礼教规范了人们的日常行为。
道德观念: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道德评价的影响。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5.1 道德体系的形成
家族观念:家庭内部形成的道德体系是社会道德的基石。
地方传统:地方风俗和习惯也是构成私人道德的重要因素。
5.2 德治与法治
德治优先:传统社会中,道德教化往往先于法律制裁。
法律实施: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施行需要考虑与传统道德的融合。
第六章:家族
6.1 家族的结构
父系社会: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结构。
家族延续:家族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6.2 家的伸缩性
家的大小:根据家族成员和经济情况的不同,家的规模可伸缩。
家的重要性:家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情感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第七章:男女有别
7.1 传统性别角色
男性主导: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
女性角色:女性的角色多限于家庭内部,较少参与公共事务。
7.2 婚姻的意义
经济联合:婚姻往往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合,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交换。
生殖意义:婚姻也是家族血脉延续的途径。
第八章:礼治秩序
8.1 礼的含义
行为规范: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权威象征:礼的遵守和执行反映了权威的合理性。
8.2 礼治的实现
教化过程:从小通过教育和模仿习得礼的行为。
社会变迁:礼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社会变迁而调整。
第九章:无讼
9.1 诉讼与和谐
避免诉讼:传统社会和谐理想下,人们倾向于协商解决冲突。
司法制度:现代的司法制度与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有所不同。
9.2 法律与道德
法律补充:法律在传统社会中多作为礼的补充而非替代。
法制建设:现代社会中,法制的建设需要考虑与传统道德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