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涛 / 黄山书社 / 2022年12月01日
《月亮的人文史:近代中国的月亮认知、书写与话语》一书由黄兴涛所著,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对月亮感知的变化。全书以月亮的近代新知为切入点,包括月食和月球新知识的传入、引发的论争及其最终被接受的过程。通过分析这一过程,黄兴涛揭示了国人对月球新意识、新观念的产生和演变。此书不仅从科学角度呈现了月亮的新面貌,还从人文角度展现了月亮在中国近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该书融合了科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月亮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对月亮认知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关键点:
黄兴涛探讨了月亮在近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变迁。
书中分析了月亮象征含义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整本书以历史文献学和文学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古代中国月神话与月崇拜
关键点:
月亮被尊为高洁、阴柔、变化无常的神灵形象,如玉兔、嫦娥等传说故事展现了这一特点。
月亮崇拜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与农业生产、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月亮的圆缺周期被赋予了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近现代中国的月亮认知变迁
关键点:
西方科学知识传入后,中国人对月亮的科学认知逐渐增多,神话色彩减少。
作家和诗人开始对月亮作出新的文化诠释,月亮的象征意义变得更为丰富和多维。
第四章:月亮与近代文学的发展
关键点:
分析了近现代文学作品中月亮作为一种文学符号的重要性。
月亮在激发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方面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在国家危难之际。
第五章:月亮与性别及情感表达
关键点:
探讨了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中月亮与女性的紧密关系。
月亮常常作为女性美丽、柔弱、神秘等特性的象征。
分析现代人在诗歌、散文等文本中如何利用月亮来表达情感。
第六章:结论
关键点:
总结了月亮在近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知历程。
强调了文化传统与现代科学认知在月亮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交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