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伯特兰·罗素 / 商务印书馆 / 2007年04月01日
《哲学问题》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经典之作,深入探讨了哲学的核心问题和思考方式。罗素作为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其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引导读者一步步探索哲学的奥秘。本书内容广泛,涉及了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罗素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对这些领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罗素的哲学思想,更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更是一本了解西方哲学的入门必读之作,值得每一位热爱思考的读者认真品读。无论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哲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哲学探究的本质
1.1 哲学的困惑与探求
哲学的起源:对人类存在、知识本质和世界的好奇。
困惑的种类:关于世界的本质、自我认知、道德价值等。
哲学的目的:寻求智慧的统一性和对宇宙的理解。
1.2 哲学的方法
分析:分解复杂问题为简单部分。
综合:将分析结果重新组合,形成整体理解。
逻辑:确保论证的严密性和合理性。
1.3 哲学的局限性
不确定性:哲学结论往往不具有科学理论的确定性。
多元性:不同的哲学体系可能相互矛盾。
主观性:哲学探讨受个人经验和信念的影响。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
2.1 物质的概念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过程的产物。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或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投影。
2.2 意识的特征
主观性:每个人的意识体验是独特的。
意向性: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或内容。
统一性:意识体验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
2.3 知觉与现实的争议
直接实在论:我们直接知觉到的是现实本身。
表象主义:我们所知觉的是现实的表象而非事物本身。
第三章:知识的获得
3.1 知识定义的困境
确定性:真正的知识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怀疑主义: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确定的知识。
3.2 基础主义与连贯主义
基础主义:知识建立在不可怀疑的基础原则上。
连贯主义:知识是信念和命题的系统内部连贯性。
3.3 科学方法的局限
经验验证:科学知识需要经验验证。
理论负载:观察和实验结果受理论假设的影响。
第四章:真理性
4.1 真值的定义
真理符合论:真理是思想与事实的相符。
实用主义:真理在于观念的实际效用。
4.2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相对主义:真理因文化或个人视角而异。
绝对主义: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不受主观影响。
4.3 语言与真理的关系
语言决定论:语言表达限制了我们对真理的理解。
语言建构主义:语言帮助构建我们的世界观和真理标准。
第五章:善与美
5.1 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主义:善和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感受。
主观主义:价值判断基于个人的感性偏好。
5.2 审美体验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