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军 / 人民出版社 / 2022年01月01日
《中国文化史学的历史与理论》一书由张昭军撰写,深入探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及其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强调,中国文化史是改造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对于推动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者通过回顾和总结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理论体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锋利的“器”,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文化。本书不仅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当前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文化史学的兴起:20世纪初,西方学术影响与中国本土史学的自我反思。
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强调文化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历史对文化的形塑。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及文化史学研究。
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结合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视角。
第二章:中国文化史学的起源与发展
2.1 起源时期
晚清学术背景:传统经学向史学的转型。
先驱者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概念,倡导文化史的写作。
2.2 早期发展
北大国学门与古史辨派:推动古史研究,重视史料批判。
新儒家学派:以梁漱溟、熊十力等为代表,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
第三章:中国文化史学的理论基础
3.1 文化概念界定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广义与狭义定义,以及中西文化观比较。
文化的结构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次。
3.2 历史观与方法论
历史观的演变:从进化史观到唯物史观,再到多元史观。
研究方法的应用:历史考证、比较研究、结构分析等。
第四章:中国文化史学的重要领域
4.1 社会史与文化史
社会史的研究范式:从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到社会变迁。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结构。
4.2 思想史与文化史
思想史的研究内容:思想流变、思想家、思想史与社会的关系。
文化与思想的互动:思想如何塑造文化,文化如何承载思想。
第五章:中国文化史学的现代挑战与展望
5.1 现代挑战
全球化与现代性: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特色。
学科交叉与整合:文化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与整合。
5.2 未来展望
跨学科研究深化: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本土化发展:推动中国气派的文化史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