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村 著;姜彦文、方博 整理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24年02月01日
《我为何研究民间美术:王树村自述》是画家、美术史学家王树村先生的自述传记,由姜彦文、方博整理。本书不仅得到戴建业的倾情推荐,还受到《汉声》杂志黄永松的高度盛赞。王树村先生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唐·吉诃德”,他致力于抢救和保护民间美术,成功拯救了17000余件年画粉本和画版。他不仅是画家,还曾扮演过炊事员、大地上的拾荒者等多重角色,展现了一代美术史学家的卓越风采和无私奉献。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王树村先生的艺术追求、人生历程和民间美术研究的价值所在,感受他对中国民间美术的深厚情感和坚定执着。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童年时光与艺术启蒙
1.1 家庭背景
世代书香:家族传承的不仅是书香,还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艺术熏陶:父亲的书画收藏为童年的王树村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盛宴。
1.2 早期艺术影响
连环画:通过连环画接触到了传统故事和绘画艺术。
地方戏曲:成为戏迷,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和表演艺术。
1.3 艺术道路的起点
兴趣驱动:自幼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是后来研究民间美术的动力。
生活观察:从日常生活中捕捉艺术的灵感和素材。
第二章:求学之路与研究方向
2.1 学术启蒙
大学学习: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
体系化知识:系统的理论学习为后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2 民间美术的发现
研究方向:选择民间美术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田野调查:重视实地调查和收集民间美术的第一手资料。
2.3 学术转型
传统与现代:致力于传统民间美术的现代转化研究。
国际视野:拓宽视野,关注国际上的民间美术动态和比较。
第三章:研究成果与社会影响
3.1 代表性著作
《中国民间美术史》:系统梳理了中国民间美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美术全集·民间年画》:全面展示了中国民间年画的艺术成就。
3.2 社会贡献
文化传承:推动民间美术的文化传承,强调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艺术教育:在多所高校开设讲座,推广普及民间美术教育。
3.3 学术界的认可
学术地位:成为国内民间美术研究的权威学者。
国际交流:参加国际会议,提升中国民间美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第四章:个人感悟与未来展望
4.1 研究初心
情感寄托:民间美术成为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
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4.2 学术追求
学术深度:追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跨学科合作:倡导跨学科的交流合作,开拓研究的新视角。
4.3 未来展望
数字化保护:提倡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护民间美术遗产。
活化利用:探索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