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9年04月01日
《孔子大历史》一书深入挖掘了孔子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转型,展现了他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执著与妥协。通过细腻地描绘孔子的生活世界,本书还原了这位圣人的真实生平,揭示了千百年来被忽略的隐情。同时,书中品味了贵族时代的风貌,探寻了古代政治文明的痕迹,深入分析了贵族社会逐渐衰落的原因。读者将通过本书更全面地了解孔子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孔子的传记,更是一部透过孔子之眼观察早期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1.1 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
地理与气候条件:黄河中下游适宜的农耕环境催生了早期的华夏文明。
农业社会的稳定:定居农业生活促进了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的相对稳定。
1.2 社会阶层与权力结构
部族社会:早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部族为单位。
贵族阶层的出现:生产力发展导致剩余财富积累,出现了贵族阶层。
权力斗争:贵族间为争夺资源和权力进行斗争,形成了政治寡头。
1.3 宗教与文化
祖先崇拜:早期华夏社会中,祖先崇拜是重要的宗教信仰。
文化融合:不同部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二章:孔子的家世与早年经历
2.1 孔子家族的起源
宋国贵族血统:孔子家族追溯到宋国的贵族血统。
家族衰落:孔父嘉时期家族的衰败。
2.2 孔子的成长与教育
童年艰辛:孔子早年的贫苦生活。
广纳博学:孔子的教育过程,对六艺的学习。
2.3 孔子对社会秩序的渴望
礼的概念:孔子对周礼的推崇及其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早期政治活动:孔子年轻时的政治尝试和追求。
第三章:孔子的游历与教学
3.1 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背景
大国争霸: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士人流动:士阶层因战乱和政治动荡而流离失所。
3.2 孔子的游学经历
目的与意义: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寻求实践其政治理念的机会。
遭遇与挑战: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对其信念的考验。
3.3 创办私人学校及教育理念
有教无类:孔子提出了不分贵贱的教育观念。
教育内容与方法:注重德育和礼仪教育,倡导因材施教。
第四章:孔子的晚年与遗产
4.1 晚年归鲁与继续教育事业
晚年生活:孔子回到鲁国后的教学和生活。
编纂经典:孔子对《诗》《书》《礼》《乐》等经典的整理和编纂。
4.2 孔子的死亡与思想的传播
孔子的逝世:孔子去世的时间和地点。
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孔子去世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学派的发展。
4.3 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世界性影响:孔子思想的全球传播和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