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9年04月01日
《孔子大历史》一书深入挖掘了孔子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转型,展现了他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执著与妥协。通过细腻地描绘孔子的生活世界,本书还原了这位圣人的真实生平,揭示了千百年来被忽略的隐情。同时,书中品味了贵族时代的风貌,探寻了古代政治文明的痕迹,深入分析了贵族社会逐渐衰落的原因。读者将通过本书更全面地了解孔子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贡献,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孔子的传记,更是一部透过孔子之眼观察早期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部分: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1. 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
文明起源:早期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社会。
部落联盟:为了防御和资源共享,部落间形成了联盟。
神话时代:在这个时期,神话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分封制:随着领土扩张,统治者开始分封土地给忠诚的诸侯。
宗法制:确立了家族传承和祭祀祖先的社会规范。
礼乐文化:礼乐成为区分社会等级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第二部分:孔子的家世与早年经历
1. 孔子的家族背景
孔氏的起源:孔子家族起源于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
家族衰落:到孔子父辈时,家族地位有所下降。
2. 孔子的教育与成长
私学启蒙:孔子接受的是私人教育,学习礼仪、音乐等。
游学经历:孔子年轻时的游学经历对他后来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第三部分:孔子的仕宦生涯
1. 孔子从政的动机与挫折
政治抱负:孔子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多次出仕:孔子曾经多次尝试出仕,但多以失败告终。
2. 孔子治下的鲁国与外交活动
内政改革:孔子试图推行仁政,改善社会治安。
外交努力:在与邻国的交往中,孔子主张和平共处的政策。
第四部分:孔子的哲学与宗教观念
1. 儒家思想的初步形成
仁的概念: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和谐。
礼的体系: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
2. 孔子的天命观与宗教态度
敬鬼神:孔子对宗教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命运观:孔子认为人生有命,但不放弃个人的努力和追求。
第五部分:孔子的晚年及影响
1. 孔子的最后一程
晚年的教育活动:孔子晚年主要集中在教育事业上。
离世与纪念: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思想。
2. 儒家的分裂与孔子思想的流传
学派分化:孔门后学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出现了分歧。
思想的影响:孔子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