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 斯特凡·茨威格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8年07月01日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创作于1939年至1941年间。这本书是茨威格在临终前流亡时所写,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和经历。通过茨威格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欧洲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变迁,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战争和流亡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它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感人的叙述,让读者对过去的世界有了更加真实而深刻的了解,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文学和人性主题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太平盛世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繁荣
社会矛盾被掩盖:和平的外表下,社会矛盾和冲突正在酝酿。
科技进步下的乐观精神: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乐观情绪,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文化繁荣:艺术、文学和哲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1.2 维也纳的生活与成长
多民族帝国的中心:维也纳作为奥匈帝国的首都,融合了多种文化和民族特色。
宽松的社会氛围:允许自由思考,鼓励创新和批判精神。
犹太人在维也纳的地位:犹太人在文化、教育和商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章:深渊边缘
2.1 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争的不真实感:最初,人们对战争的到来感到不可思议。
爱国热情的涌动:但很快,战争带来的民族主义情绪席卷了欧洲。
2.2 战时的生活体验
后方的生活:前线战事不断,后方的人民也过着艰难的生活。
精神世界的崩塌:战争对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巨大冲击。
第三章:破灭的理想
3.1 战后的社会变化
帝国的解体: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新的边界和国家出现。
社会民主主义的尝试:短暂的和平期间,一些国家尝试建立社会民主制度。
3.2 二次革命的幻想
革命希望的落空:革命未能如预期般带来更公正的社会。
极权主义的兴起:战后的混乱为极权主义思想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第四章:逃离现实
4.1 流亡生涯的开始
被迫离开祖国:纳粹上台后,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迫流亡。
心理转变:从最初的震惊到接受现实,再到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4.2 在外国的艰难生活
适应新环境:在不同的国家,作家们努力融入当地社会,继续创作。
文化的交流与反思:在流亡中,他们有机会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流,反思过去和未来。
第五章:回归与告别
5.1 对过去的再访问
故乡的重游:战后,茨威格有机会回到故土,但一切已物是人非。
记忆的沉淀:通过对过去的回访,他的记忆更加鲜活,也更加痛苦。
5.2 写作的意义与展望
历史的见证者:茨威格的作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记录了人类的悲欢离合。
对未来的忧虑:对于即将到来的冷战和未来可能的政治冲突,他表达了深深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