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军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4年02月01日
《同感、他人与道德》一书由张浩军所著,是国内首部对“移情”或“同感”概念进行系统性剖析的专著。通过现象学的视角,本书深入探讨了同感的本质及其与道德、他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众多关于同感的论述中,本书独树一帜,力求还原其真实面目,清除围绕该概念的种种混淆和误解。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入论述了同感在人际交往、道德判断中的重要地位,为我们理解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同感及其相关议题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引言
现象学方法:强调直接经验的描述,避免先验理论和自然态度的干扰。
研究主题:探讨同感、他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哲学基础。
第一章:现象学视野中的同感
1.1 同感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对他人的体验和感受的直观理解。
特征:直接的、非推论的,且具有主体间的可交流性。
1.2 同感的现象学分析
胡塞尔:将同感视为主体间理解的基础,通过共现的方式实现。
舍勒:同感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涉及爱的秩序和价值判断。
1.3 同感的哲学意义
道德奠基:同感作为道德行为的动机来源和道德判断的基础。
第二章:他人与日常生活世界
2.1 他人存在的现象学证明
存在论论证:他人通过共在和共感被给予我们。
生活世界概念:日常生活构成了我们理解他人的基本视域。
2.2 他人与交互主体性
交互主体性:个体在与他者的交往中形成的共同理解和意义世界。
2.3 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社会建构:他人在塑造我们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第三章:同感与道德的交织
3.1 同感作为道德行为的动机
情感驱动:同感引发的同情心促使我们关心他人。
道德责任:对他人的苦难同感使我们承担道德责任。
3.2 道德判断中的同感因素
价值评估:同感参与我们的道德评价和理解过程。
3.3 同感的界限与超越
界限:同感的有限性与潜在的道德盲点。
超越:通过理性反思和道德学习超越同感的局限。
第四章:现代社会中同感与道德的困境
4.1 现代社会的异化与孤独
技术疏离:现代社会技术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加速带来的社会孤独感。
4.2 媒体时代的同感变迁
媒介影响:媒体如何形塑我们的同感和道德理解。
4.3 恢复同感与道德的途径
教育与文化:重视情感教育和文化价值观的培养。
公共空间:创造更多公共空间以促进人际交流和同感。
实践智慧:将哲学思考融入日常生活中,培养更好的同感和道德自觉。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