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柯翰、王凯 / 今日美术馆出版社 / 2023年05月01日
《造像之美》一书由陈柯翰与王凯共同撰写,深入探索了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之旅。本书追溯了佛教艺术的起源,从受希腊化影响的犍陀罗第一尊佛造像开始,一直到北朝晚期逐渐民族化的本土造像,展现了佛教艺术的历史演变。书中还穿越了巴米扬、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云冈、龙门、响堂山等众多佛教艺术圣地,直至龙兴寺,全面呈现了佛教造像的丰富多样与艺术魅力。这本书不仅是对佛教艺术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入探讨,为读者提供了一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盛宴。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1.1 书名与主题
**造像之美** 探讨了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
主题围绕佛教造像的历史、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2 作者介绍
**陈柯翰** 与 **王凯** 提供专业的艺术史视角。
第二章:犍陀罗佛造像艺术
2.1 犍陀罗地区与佛像起源
犍陀罗地区是佛教艺术的摇篮之一。
佛像的诞生与希腊化艺术影响密切相关。
2.2 犍陀罗佛像的风格特点
希腊化的面容:佛像展现了希腊雕塑的特点。
宽松的长袍:佛像服饰体现了罗马长袍的样式。
手势与姿态:传达了特定的佛教教义。
丝绸之路是佛教艺术传播的路径。
沿途地区的文化交流促成了佛像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佛造像艺术在汉地和南北朝时期开始兴起。
艺术风格受到了中亚和印度的影响。
龙兴寺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寺庙。
第三章:佛造像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3.1 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
3.2 中国汉地与南北朝的佛造像
第四章:龙兴寺的佛造像
4.1 龙兴寺的历史背景
4.2 龙兴寺佛像的特点
秀骨清相:佛像表现了瘦削飘逸的美学特征。
中原风格:融合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特色。
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佛像姿态灵动,富有表现力。
佛像艺术展现了中印及沿线文化的交融。
艺术风格的变化反映了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提供了研究佛教历史和艺术的珍贵资料。
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章:结论
5.1 佛造像艺术的跨文化交流
5.2 佛造像艺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