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德.波娃 / 貓頭鷹出版社 / 2013年10月08日
《第二性》是法国才女西蒙·德·波娃的毕生经典之作,该书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奠基之作。此中文版全译本终于问世,全套精装典藏版三巨册,极具收藏价值。波娃以独特的哲学思考,深入剖析了女性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处境,揭示了性别差异的本质和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本书不仅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了理论支持,更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中文全译本的推出,将让更多读者领略到波娃思想的深邃与魅力,重新认识和理解这部被英译本误导了60年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对于女性主义者,还是对于关心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读之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部分:事实与神话
第1章:动物的雌雄同体
**关键点**:
生物性别区分意义有限,社会性别(第二性)才是决定个体角色和地位的主要因素。
动物中雌雄同体现象普遍,展示了性别差异和转化的自然性。
第2章: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关键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性别关系。
生产力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导致女性地位下降。
第二部分:历史
第三章:游猎者与定居者
**关键点**:
游猎社会中性别关系相对平等。
定居农业生活促进了财产积累和社会分工,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第四章:早期文明中的女性
**关键点**:
早期文明中女性有参与生产活动,但社会地位并不平等。
宗教和神话常常用来证明和维护男性对女性的统治。
第三部分:神话
第五章:神、男子与女人
**关键点**:
神话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看法的反映。
男性神通常代表创造者和管理者,女性神更多与自然生育联系在一起。
第六章:基督教与西方男子气概的构成
**关键点**:
基督教教义加强了男女不平等,强调男性的主宰和女性的顺从。
西方文化中的男子气概理想是高度阳刚和独立的。
第四部分:生物学与精神分析学观点
第七章:生物学数据
**关键点**:
生物学数据不应被用来支持性别偏见。
生理差异不必然导致社会角色的划分。
第八章:精神分析学与人类学
**关键点**:
精神分析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理论)常常被用来解释并强化性别角色。
人类学证据显示不同文化中性别角色和性格特质有很大差异。
第五部分:现状
第九章:现实的观察
**关键点**:
当代社会中女性的次等状态表现在职业、政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法律上的平等并没有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十章:应然与实然
**关键点**:
必须超越生理决定论,认识到性别是社会文化构建。
争取性别平等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关键点**:
社会文化构建的性别角色限制了人类潜能的发展。
性别平等不仅是女性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解放的必要条件。《第二性》呼吁超越传统的性别对立,创造一个没有固有性别角色束缚的社会。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