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E.托里·希金斯、托里·希金斯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4年01月01日
《超越苦乐原则》一书由美国心理学家E.托里·希金斯与其合著者共同撰写,探讨了动机如何协同运作。书中指出,传统心理学对趋乐避苦的解释并不足以全面揭示人类行为的动机。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真正追求的东西,作者整合了现有的多种动机理论,提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框架。这一新理论不仅涵盖了基本的生存需求,还涉及到社交、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动机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决策中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获得对动机的全新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力。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动机导论
1.1 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内在力量。
分为主观体验的动机(如欲望、需求)和客观外在的动机(如奖励、惩罚)。
1.2 动机的动态平衡
动机的强度会随着满足程度而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趋于稳定。
不同动机会相互竞争,影响行为选择。
1.3 动机的心理学理论
讨论了本能说、驱力减少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等。
第二章:苦乐原则的本质
2.1 苦乐的生物基础
生物体通过趋利避害的本能来维持生存和发展。
苦乐感受是神经系统对刺激的评价结果。
2.2 苦乐原则的心理运作
心理层面的苦乐感与实际生理需求不一定直接相关。
学习过程可以改变个体对苦乐的预期和反应。
2.3 苦乐原则的局限性
苦乐原则不能充分解释所有人类行为,如牺牲、自我实现等。
文化和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对苦乐的感知。
第三章:超越苦乐原则的心理机制
3.1 动机的多层级结构
介绍了初级动机(如饥饿、性欲)和次级动机(如成就、社交)。
次级动机的形成与个体经验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3.2 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认知评价对情感有重要影响,反之亦然。
情感动机有时能够超越直接的苦乐感知。
3.3 自我系统与动机发展
阐述了自我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动机的影响。
自我系统可以提供超越短期苦乐的长期目标。
第四章:超越苦乐原则的现实应用
4.1 工作和职业动机
讨论了工作动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超越简单的金钱奖励。
职业满意度与工作本身的意义和挑战有关。
4.2 教育和学习动机
教育环境应该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4.3 社会和个人发展
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动机有着深远影响。
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是超越苦乐原则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