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健 / 民族出版社 / 2021年01月01日
《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人民画报》的图像建构研究》一书由梁君健所著,深入探讨了1950年至1976年间《人民画报》的摄影图片及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书中以流畅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详细描述了《人民画报》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以及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曲折经历。通过这些图像,读者可以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和变迁。本书不仅是对《人民画报》的深入研究,更是对现代中国与革命中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见证和解读。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摄影图片这一媒介,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画报的历史地位:《人民画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宣传媒介,其图像建构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研究的必要性:现有研究多关注文字叙述,对画报的图像研究尚显不足。
1.2 研究方法与目标
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图像学和文化研究等多种方法。
研究目标:探讨《人民画报》如何通过图像构建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其变迁。
第二章:《人民画报》的发展历程
2.1 创刊初期(1950s-1960s)
宣传重点: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优越性。
图像风格:乐观向上,充满力量感。
2.2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影响:画报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图像主题:突出毛泽东思想和个人崇拜。
2.3 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
功能转型:由宣传为主向信息传播与交流转变。
图像内容:多元化,包括社会变化、科技成果和文化传统等。
第三章:图像建构与国家形象
3.1 现代中国的视觉呈现
现代化建设:图像展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科学技术:突出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
3.2 革命中国的历史记忆
红色经典:重温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
历史教育:通过历史图片进行爱国主义和国家安全教育。
3.3 国家形象的多样性
多元文化:展现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国际关系: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展示中国的开放形象。
第四章:结论与反思
4.1 图像建构的效果
国家认同感的加强:画报图像强化了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国际形象的塑造:通过图像展示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现代文明。
4.2 对未来的启示
媒体责任:媒体应继续通过视觉元素积极塑造和传播正面的国家形象。
公共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图像生产和解读,增强国家形象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