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克里斯托弗•斯默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2021年09月01日
《作乐》一书由新西兰音乐学家克里斯托弗•斯默撰写,深入探讨了音乐表演与聆听的社会意义。自1998年出版以来,该书在音乐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美国“新音乐学”代表人物苏珊·麦克拉瑞等学者广泛推崇。书中,斯默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音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音乐如何塑造个体与集体的身份、情感以及文化交流。此书对于理解音乐的多元功能与价值,以及音乐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是音乐人类学领域的必读经典之作。通过阅读《作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音乐与社会的交织
1.1 音乐与社会结构
论点一:音乐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
论点二:不同的音乐风格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身份。
1.2 音乐作为社交活动
论点三:音乐表演是一种社交行为,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论点四:聆听音乐是一种共享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建立共同的情感联系。
第二章:音乐表演的意义
2.1 表演的艺术性
论点五:音乐表演不仅仅是复制作品,而是再创造艺术的过程。
论点六:表演者的技艺和对作品的理解直接影响表演的质量。
2.2 表演的情境性
论点七:音乐表演的情境(如场所、时间、观众)对表演的意义产生重要影响。
论点八:现场表演与录音室制作的音乐在体验上存在本质差异。
第三章:聆听音乐的社会心理效应
3.1 听众的参与
论点九:听众不仅仅是被动接收者,他们的反馈和互动参与了音乐的创造过程。
论点十:听众的期望和知识水平影响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反应。
3.2 音乐的情感共鸣
论点十一:音乐具有跨越文化和语言的情感表达能力。
论点十二:特定类型的音乐会激发共同的社会情绪和集体记忆。
第四章:音乐与权力的关系
4.1 音乐作为权威的工具
论点十三:历史上,音乐曾被用作强化权威和控制社会的工具。
论点十四:音乐的传播和生产受到权力结构的制约。
4.2 反抗的音乐
论点十五:音乐也被用作反抗权威的象征和手段。
论点十六:边缘群体的音乐可能挑战主流文化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