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韦纳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0年09月01日
《归因动机论》是社会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了人际和社会动机的归因理论。韦纳在书中回顾了归因研究领域的多种流派,并通过对比分析,突出了归因动机在理解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该理论不仅解释了人们如何根据行为结果推断原因,还揭示了这些归因如何影响个体的动机、情感和行为。韦纳的归因动机论对于理解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具有深远影响,为心理学、社会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归因动机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归因理论概述
1.1 归因的定义
关键点1:归因是人们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心理过程。
关键点2:归因涉及对行为背后原因的推测和判断。
1.2 归因的类型
关键点1:内部归因(个人因素)与外部归因(环境因素)。
关键点2:稳定归因(不随时间变化)与不稳定归因(随时间变化)。
关键点3:可控归因(个体有能力改变)与不可控归因(个体无法改变)。
第二章:归因动机理论的发展
2.1 早期理论
关键点1:海德(Heider)的朴素心理学归因理论。
关键点2: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的相应推论理论。
2.2 成就情境下的归因研究
关键点1:韦纳(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关键点2:阿布拉姆森(Abramson)等的三维度归因模型。
2.3 现代应用与发展
关键点1:归因理论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点2:跨文化视角下的归因差异研究。
第三章:归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3.1 基本归因错误
关键点1:倾向于低估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关键点2:社会心理学家对此偏差的解释。
3.2 自我服务偏见
关键点1:成功时倾向内部归因,失败时倾向外部归因。
关键点2:这种偏见如何影响个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第四章:归因与情绪调节
4.1 情绪与归因的关系
关键点1:归因方式对情绪体验有显著影响。
关键点2:情绪调节策略中的归因调整。
4.2 认知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点1:通过改变归因方式来改善情绪障碍。
关键点2:实证研究表明认知重构技术的有效性。
第五章:归因理论的未来展望
5.1 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关键点1:神经科学、计算模型等在归因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点2:多学科融合对理解归因过程的推动作用。
5.2 归因教育实践的新挑战
关键点1: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归因观念教育。
关键点2:信息技术进步对教育实践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