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韩炳哲 / 中信出版集团 / 2019年06月01日
《倦怠社会》一书由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所著,深度剖析了当代社会的病理形态。书中指出,随着否定性社会的消退,积极性社会崛起,人们的精神状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日益普遍,这反映了人们在过度追求积极、效率与成功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韩炳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社会变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警示我们:在追求进步与完美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倦怠与失衡。这本书不仅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关怀与反思,引导我们寻找在积极社会中保持内心平衡与健康的道路。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倦怠社会的诊断
1.1 现代社会的转变
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现代社会从强调服从和规范的规训社会转变为强调自我管理和效率的功绩社会。
过度的积极性:功绩社会中的人们过度追求效率与成就,导致了过劳与压力。
1.2 倦怠的普遍性
倦怠综合症:现代社会的倦怠现象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场所,而是一种普遍的身心状态。
抑郁与过劳:倦怠表现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增加,以及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模糊。
1.3 拒绝联结的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个体化:新自由主义导致个体的孤立,人们更倾向于自我利益而非集体福祉。
无力的反抗:个体的无力感导致对现行社会体制的反抗变得被动和消极。
第二章:倦怠社会的病理
2.1 过劳与自我剥削
自我剥削的现象:人们在无法达到自我设定的目标时,会产生负罪感和自我责备。
劳动的异化:现代社会的工作往往缺乏意义,导致劳动的异化。
2.2 成功的幻觉
成就的空虚: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往往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追求和无尽的空虚。
虚假的需求:现代社会制造了许多虚假的需求,这些需求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2.3 社会性的缺失
孤独与隔离:倦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减少,孤独和社会隔离成为常态。
数字化的影响:数字化通讯工具虽然提供了便捷的连接,却也导致了真实社交的缺失。
第三章:倦怠社会的出路
3.1 重新定义价值
非物质价值的重视:应该重新评估和重视非物质的价值,如关系、情感和创造力。
工作的意义:寻找工作中的意义,而不是仅仅为了经济收益。
3.2 自我关怀与自我解放
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在追求成就的同时,也要学会自我关怀和平衡。
拒绝过度积极:学会说“不”,拒绝社会强加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
3.3 构建共同体
共同体的力量:通过构建社区和共同体,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相互支持。
政治参与:提高政治参与度,以集体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