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儒博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9年03月01日
《修仙:古代中国的修行与社会记忆》一书由康儒博撰写,深入探讨了中国中古时期求神问仙的宗教现象及其与道教发展的紧密联系。书中指出,修仙者在中古时期被描绘成神秘且隐匿的存在,他们通过修行寻求长生不老与超脱尘世。康儒博的开创性研究不仅揭示了修仙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还从记忆的角度分析了修仙传统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与传承。此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及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修仙现象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探讨修仙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意义:通过分析修仙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哲学和社会结构。
1.2 研究方法与范围
研究方法:采用历史文献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范围:主要关注先秦至汉代的修仙实践与思想。
第二章:修仙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2.1 修仙概念的起源
关键观点:修仙观念可能源自于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古代巫术。
早期记载:《山海经》等早期文献中关于神仙的描述。
2.2 修仙概念的演变
春秋战国至秦汉:神仙信仰与阴阳五行说结合,修仙方法多样化。
后汉至南北朝:道教兴起,修仙理论与实践更为成熟。
第三章:修仙与社会秩序
3.1 修仙者的社会地位
上流社会:修仙往往被视为上层阶级的特权。
地方精英:地方社会的精英分子也多有修仙实践。
3.2 修仙与社会稳定
逃避现实:修仙者通过修炼寻求精神寄托,间接缓解社会矛盾。
教化作用:修仙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对基层社会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第四章:修仙与宗教实践
4.1 道教与修仙
道法自然:道教主张顺应自然,修仙是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手段。
内丹外炼:道教中的内丹修炼和外丹炼制是主要的修仙方法。
4.2 佛教与修仙
禅修与密宗:佛教中的禅修和密宗实践也融合了部分修仙元素。
因果报应: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这与修仙追求的长久生命有着理念上的冲突。
第五章:修仙与文学想象
5.1 仙境的描绘
文本描述:仙境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描绘为超越现实的理想化空间。
象征意义:仙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自由的向往。
5.2 修仙故事的流传
口头传说:修仙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人创作: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对修仙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
第六章:结论
6.1 修仙文化的本质
社会记忆:修仙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超越生死、追求永恒的社会记忆。
文化象征:修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更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文化象征。
6.2 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期待未来有更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来深化对修仙文化的认识。
全球化视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修仙文化的国际影响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