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西蒙·巴伦-科恩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年09月01日
《恶的科学》一书由英国作家西蒙·巴伦-科恩撰写,探讨了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书中通过剖析多个引人深思的案例,如持刀闯进幼儿园砍杀儿童、为盗取戒指切下别人手指等极端行为,以及纳粹科学家在俘虏身上进行的活体实验,揭示了人类为何会忽视同类的人性,展现出恶的一面。作者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社会和生物因素,为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残酷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本书不仅挑战了我们对人性的固有认知,也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共情,遏制恶行的发生。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共情的科学
1.1 共情的定义
关键点1:共情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关键点2:共情不仅仅是情感共鸣,还包括认知上的理解。
1.2 共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关键点1:镜像神经系统与共情能力相关。
关键点2:大脑的奖赏系统在共情行为中起作用。
1.3 共情的发展
关键点1:共情能力在人类早期发展中形成。
关键点2: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影响共情的发展。
第二章:共情的阴暗面
2.1 共情与偏见
关键点1:共情可能导致对某些群体的不公平对待。
关键点2:共情偏见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2.2 共情与内疚
关键点1:无法共情可能导致内疚感。
关键点2:过度的共情可能导致自我忽视。
2.3 共情过载
关键点1:共情能力过强可能导致情绪疲惫。
关键点2:共情过载可能影响个人的决策能力。
第三章:残酷的根源
3.1 生理因素
关键点1:某些基因可能与残酷行为有关。
关键点2:脑部损伤可能减弱共情能力。
3.2 心理因素
关键点1:早期经历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共情水平。
关键点2: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在残酷行为中起作用。
3.3 文化与社会因素
关键点1:某些文化和社会结构可能促进残酷行为。
关键点2:群体压力和社会认同可能影响个体行为。
第四章:克服残酷
4.1 提升共情教育
关键点1: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共情能力。
关键点2: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共情体验。
4.2 法律与制度
关键点1:法律制度应保护弱势群体,遏制残酷行为。
关键点2:司法系统应当考虑被告人的共情能力。
4.3 个人策略
关键点1:培养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关键点2:通过正念练习和情绪调节改善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