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莎拉·贝克韦尔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7年12月01日
《存在主义咖啡馆》一书以1933年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了三位朋友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相聚的场景。其中,年轻哲学家雷蒙·阿隆与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等人,一边品味着杏子鸡尾酒,一边探讨着自由、存在等哲学问题。书中通过这一场景,展现了存在主义思潮在20世纪欧洲的兴起和影响,以及这些哲学家们对于自由、责任、选择等问题的思考和追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文化和社会思潮。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作品,更是一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读物,适合对于哲学、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存在主义的起源
1.1 现象学与胡塞尔
现象学:关注意识如何呈现世界,而非世界本身。
胡塞尔:认为通过内省可以揭示意识的本质结构。
1.2 存在主义与基尔凯郭尔
存在主义:强调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个人选择的自由。
基尔凯郭尔:认为真实的生活是个人的内在体验,而非外在的客观真理。
第二章:萨特及其后继者
2.1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先于本质:个体的存在是自由的,本质是自己创造的。
责任与孤独:自由伴随着对行动后果的责任感。
2.2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视角
他者:女性常常被视为“他者”,被男性定义和限制。
性别建构:性别是社会和文化构建的,而非自然固定的。
第三章:存在主义的社会与政治
3.1 马尔库塞与批判理论
单向度的人:现代社会的技术理性导致人们失去批判性思维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大拒绝:反对现代社会的非人道化和压迫。
3.2 存在主义的社会主义实践
团体生活:存在主义者参与小型共同体,实验社会主义的可行性。
政治行动的反思: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政治责任的结合。
第四章:文化中的存在主义
4.1 文学中的存在主题
加缪:以荒谬和反叛来对抗世界的无意义。
萨特:文学创作是对存在和自由的探索和表达。
4.2 电影中的存在主义符号
电影人物:常常表现出孤独、迷茫和自由选择的挣扎。
视觉与象征:用光影和场景来隐喻存在的深刻问题。
第五章: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主义
5.1 杏子鸡尾酒的哲学
日常生活的选择:存在主义可以在最平常的选择中体现。
品味与存在:一杯杏子鸡尾酒也可以成为思考生命意义的媒介。
5.2 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关系的建立:与他人建立关系是理解和克服存在孤独的方式之一。
自我超越: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超越和生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