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爱弥尔·涂尔干 / 商务印书馆 / 2011年04月01日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所著,该书从图腾制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宗教生活的构成原理和命题。通过援引大量人类学材料,涂尔干揭示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宗教如何影响人们的信仰、行为和道德观念。本书不仅对于理解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作为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涂尔干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学发展,使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宗教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导言
1.1 宗教现象的普遍性
定义:宗教是信仰和仪式的体系。
事实:所有已知的社群都展现出了宗教现象。
问题:宗教如何产生,其社会学功能是什么?
1.2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
假设:宗教起源于社会,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通过研究最简单的社会形态来理解宗教的本质。
第二章:宗教信仰与道德实践
2.1 宗教信仰的定义
构成要素:神圣事物、信仰思想和仪式实践。
核心特征:神圣与世俗的对立。
2.2 宗教仪式的分类
消极膜拜:避免与神圣直接接触的行为,如斋戒、沉默等。
积极膜拜:旨在影响神圣体的行为,如祭祀、祈祷等。
2.3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起源:宗教为社会和个人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框架和规范。
宗教制裁:宗教信仰中的奖惩机制强化道德行为。
第三章:图腾制度
3.1 图腾作为象征
定义:图腾是一个群体的神圣标志,通常为动植物或无生物。
象征意义:图腾代表群体的团结和身份认同。
3.2 图腾崇拜的形式
禁忌:对图腾物的保护和尊重,禁止伤害和使用。
献祭:定期举行的仪式,以食物、血液等敬献给图腾。
3.3 图腾制度的社会功能
巩固群体:图腾加强了群体的内部凝聚力。
社会秩序:通过对图腾的崇拜,维持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第四章:巫术与宗教
4.1 巫术的定义
行为:旨在影响世界的未经证实的超自然行为。
目的:改变自然过程或个人命运。
4.2 巫术与宗教的区别
理论基础:宗教基于信仰,巫术基于错误的信念或非理性恐惧。
社会功能:巫术更多是个体而非集体的行为,宗教更强调群体和社会的组织性。
4.3 巫术到宗教的转变
发展阶段:从个体巫术到集体宗教,是社会的复杂性和意识的提升。
第五章:结论
5.1 宗教作为社会事实
普遍性:宗教在所有社会中普遍存在,表明其深刻的必然性。
功能性:宗教满足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面需求,如加强社会凝聚力、提供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5.2 宗教的社会起源
根源:宗教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集体表现,是社会自身形成的象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