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F. Teiser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6年11月11日
《中国中世纪的鬼节》一书由斯蒂芬·F·蒂斯尔所著,深入探讨了中世纪中国鬼节的宗教和文化内涵。此书指出,鬼节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节日,长期以来未受到足够关注。鬼节不仅吸引了民众的广泛参与,更在宗教信仰、仪式实践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详细剖析了鬼节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世纪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鬼节与民间信仰、道教、佛教等宗教传统的紧密联系。通过此书,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世纪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社会风俗,领略鬼节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魅力。此书对于研究中国宗教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学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部分: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背景:鬼节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
研究目的:探索中世纪中国鬼节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1.2 研究方法和范围
方法:文献学研究,特别是佛经、道教文献和通俗文学作品的分析。
范围:主要集中在中世纪时期(东汉至宋末),考虑宗教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二部分:鬼节的起源与发展
2.1 鬼节的宗教起源
佛教影响:孟兰盆会的传入和目连救母的故事。
道教传统:中元节的形成与三官信仰的关系。
2.2 鬼节的民间发展
民间传说:关于鬼魂在这一时期获得自由和祭祀的传说。
节日习俗:祭祖、放河灯、烧纸钱等活动的形成与普及。
第三部分:鬼节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3.1 儒家与鬼节
孝道观念:鬼节作为表现孝道和家庭认同的重要时刻。
社会整合:通过节日活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3.2 鬼节与俗文学
文学创作:鬼节题材在诗词、小说、戏剧中的应用。
艺术表现:节日主题在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第四部分:鬼节的现代变迁
4.1 当代中国的鬼节实践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现代社会如何接纳和改造传统的鬼节习俗。
商业化影响:鬼节旅游和现代营销手法对节日的影响。
4.2 鬼节在全球华人社会的传播
文化传承:海外华人社群如何保持和推广鬼节的庆祝活动。
文化交流:非华人社会对鬼节的认知与接纳情况。
文化融合:鬼节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时代变迁:鬼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的演变。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