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亚]齐泽克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视差之见》是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重要理论作品,被视为其代表作。在本书中,齐泽克将其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为一,提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他通过深入剖析现代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的种种现象,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局限性,探索了超越这些局限的可能性。齐泽克以犀利、独到的笔触,挑战了传统哲学的观念,为当代哲学思考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不仅对于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价值,也对于广大读者思考现实世界、认识自我、拓展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齐泽克的哲学思想,从中汲取灵感,启迪自己的思考之路。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视差之见导论
1.1 视差概念引入
定义:视差是观察同一对象处于不同位置时所产生的明显位置差异。
隐喻: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视差被用来描述不同的意识形态或视角对同一现象的解读差异。
1.2 本书目的
探讨主题:视差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和哲学思想中发挥作用。
目标:通过分析视差之见,揭示多元视角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第二章:哲学中的视差
2.1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先验哲学:康德通过提出经验的可能条件是先验的,颠覆了经验主义。
视角的转变: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非物自体,这为视差之见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
主奴关系:黑格尔通过主奴辩证法的概念展示了权力关系中存在的视差。
相互依赖:主奴双方相互依赖对方的认可,这种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视角和认识。
第三章:社会与政治理论中的视差
3.1 列维纳斯的外在性
面孔:列维纳斯认为他人的面孔展现了绝对的外在性和不可知性,从而产生视差。
伦理责任:这种外在性要求我们承担对他人的伦理责任。
3.2 福柯的权力知识
权力/知识共生:福柯指出权力和知识相互构成,产生不同的社会视差。
话语构成:话语权力的运作通过话语体系形成特定的视差效应。
第四章: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的视差
4.1 阿多诺的非同一性
否定辩证法:阿多诺提出非同一性的概念,强调认知中客体的独特性和视差的存在。
同一性思维的批判:批判寻求统一和一致性的同一性思维。
4.2 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
大叙事解体:利奥塔宣布宏大叙事的终结,代之以多样的语言游戏和微叙事。
视差的政治:后现代条件下的政治是建立在多样性和不可通约性的视差之上的。
第五章:视差之见的超越与整合
5.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沟通行为:哈贝马斯提出通过理性沟通克服视差,实现共识的可能性。
理想言语情境:理想的沟通应当不受权力影响,允许自由的意见表达。
5.2 齐泽克的政治生态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齐泽克结合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提出了政治生态主义视角。
视差的承认:在政治生态主义中,视差不仅被承认,而且被视为实现社会和环境正义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