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W.本雅明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1993年06月01日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德国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W.本雅明的经典之作。在这本书中,本雅明深入探讨了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以及这种技术所带来的文化和社会变革。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使得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同时也让艺术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此外,本书还涉及到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冲击以及对现代艺术形式的探索等问题。 本书不仅对于理解当代艺术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作为国内首个完整译自德文原著最新版本的译本,本书对于研究本雅明的思想和学术成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机械复制的时代
1.1 技术革新与艺术品的生产
技术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制作方式,手工技艺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
批量生产与普及性:艺术复制品的大量生产使得更多普通人能够接触到艺术作品。
1.2 艺术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兴起:机械复制技术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开始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二章:艺术的“韵味”与复制
2.1 “韵味”概念的定义
原真性:本雅明提出“韵味”一词,用以描述原作所具有的独特、不可复制的特质。
独一无二的存在:原作的韵味在于它的此时此刻性,即它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独特存在。
2.2 复制对“韵味”的消解
机械复制的后果:复制品的出现导致原作的韵味被削弱,失去了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审美距离的缩短: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与艺术作品的审美距离越来越短,原本神秘的审美体验变得越来越日常化。
第三章:摄影作为艺术的转折点
3.1 摄影的创造性
艺术表现的媒介:摄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挑战了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
时间切片的代表:每一张照片都是时间的切片,记录下不可重复的瞬间。
3.2 摄影与艺术的关系
替代与补充:摄影既可以看作是传统绘画艺术的替代品,也可以看作是对它的一种补充。
艺术价值的重新评估:摄影的普及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所在。
第四章:电影的艺术性与政治性
4.1 电影的表现力
蒙太奇手法:通过剪辑和重组现实片段,电影创造出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表现力。
集体创作的特点:电影的创作往往涉及多个创作者的合作,具有集体创作的特性。
4.2 电影的政治潜力
大众动员的手段: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传播工具,具有动员大众的政治潜力。
意识形态的表达:电影可以隐晦或直接地表达特定的意识形态观点和社会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