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包筠雅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99年09月01日
《功过格》摘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明清时期中国民间社会广泛流行的功过格现象。功过格,作为一种善书,通过为善行与恶行分别赋予功德分与过错分,鼓励人们行善积德,避免恶行。作者包筠雅,一位美国学者,以独特的视角详细剖析了16、17世纪功过格在中国社会的普及与影响,揭示了其对当时道德秩序构建的重要作用。功过格不仅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的工具,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对于理解明清社会的道德风貌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通过对功过格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明清时期中国民间道德生活的新视角。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关键点
背景介绍:阐述了功过格的历史背景和其在明清社会中的作用。
研究意义:解释了为何研究功过格对于理解明清社会道德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功过格的基本概念
小节一:功过格的定义
量化道德行为:功过格是一种将道德行为量化为分数或等级的记录工具。
宗教与道德实践:它源于道教和佛教,后逐渐融入到儒家社会伦理体系中。
小节二:功过格的分类
私人功过格:个人为了修身养性而记录的功过簿。
公共功过格:在社群中使用的,用于评价和监督个人行为的功过簿。
第三章:明清时期功过格的发展
小节一:明代的功过格
普及与社会影响:明代时功过格开始广为流传,并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文人对功过格的改良:文人对传统功过格进行改造,使其更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
小节二:清代的功过格
进一步推广:到了清代,功过格的使用更加普及,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
满汉文化的融合:清代功过格反映了满汉文化的交融和冲突。
第四章:功过格与明清社会道德秩序
小节一:功过格与社会伦理
强化儒家伦理:功过格作为一种实践工具,强化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社会规范内化:通过个人的道德记录,促进了社会规范的内部化和自我监督。
小节二:功过格与民间信仰
神明奖罚观念:功过格中的奖惩机制与民间对神明的信仰相结合,增强了道德行为的约束力。
因果报应思想:反映了人们相信善恶有报,因果循环的普遍信仰。
第五章:结论
关键点
历史地位:功过格作为明清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对当时社会道德秩序的构建有重要影响。
现代启示:通过对功过格的研究,可以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和个人品德修养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