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斯 / 华夏出版社 / 2003年07月01日
《交流的无奈》是一部独特的传播思想史作品,作者彼得斯在其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交流是不可能的。他呼吁我们摒弃对完美交流的幻想,同时珍惜交流所带来的益处。这本书挑战了我们对交流的传统认知,提醒我们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真正的、无障碍的交流仍然难以实现。彼得斯的观点既具有颠覆性,又引人深思,对于研究传播学、人际关系以及人类沟通行为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交流的本质,思考如何在无法完全理解彼此的情况下,更好地与他人共处。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交流的困境
1.1 交流的定义与难题
交流的定义:信息、观念或情感的传递过程。
交流难题:尽管交流是日常活动,但完美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
1.2 传播过程中的噪音
外部噪音:环境因素干扰信息传输。
内部噪音:个人理解偏差,情感、偏见等。
1.3 交流的不确定性
意义的多义性: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意图与理解的鸿沟:发送者的意图往往不等于接收者的理解。
第二章:历史上的交流观念
2.1 古代哲学家的交流观
柏拉图:通过对话寻求真理。
孔子:强调“仁”和“礼”的沟通原则。
2.2 近代传播学的兴起
香农-韦弗模式:提出信息传播的线性模型。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强调反馈的重要性。
2.3 当代交流理论的发展
巴赫金:对话理论,强调交流的互动性和多声部性。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追求相互理解和共识。
第三章:交流中的权利与不平等
3.1 语言与权力的关系
语言作为权力工具:语言的使用可以加强或削弱社会权力结构。
话语权的不平等:特定群体可能拥有更多的表达机会和影响力。
3.2 文化帝国主义
媒介帝国主义:西方媒体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导致文化多样性减少。
3.3 反抗与交流的可能性
次文化抵抗:边缘群体通过特定的交流方式表达自我。
数字时代的交流自由:互联网提供新的交流和反抗平台。
第四章:交流的乌托邦与现实主义
4.1 乌托邦式的理想交流
无阻碍沟通:理想中完全透明和理解的理想状态。
普遍的言语:假设存在一种全球通用的人类语言。
4.2 现实的交流挑战
语境的重要性: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影响交流效果。
交流疲劳:信息过载和持续交流压力对个人造成的负担。
4.3 寻求更优的交流方式
倾听的艺术:培养倾听的习惯以提高交流质量。
有效的沟通技巧:学习并实践有效沟通和解决冲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