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扬 / 上海三联书店 / 2003年08月01日
《一个偶在论者的觅踪:在绝对与虚无之间》是张志扬的一部深入人心的哲思作品。本书展现了作者在绝对与虚无之间的心灵挣扎,以其独特的个体言说方式,对现象学与中国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探讨。张志扬的哲学观点独具匠心,他以个体的视角出发,将复杂的哲学问题阐述得深入浅出,引人深思。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象学的新视角,也为我们思考中国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思想的觉醒。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绝对与虚无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偶在论者的开场白
1.1 哲学的困境
现代哲学的起点:尼采的“上帝已死”,标志着绝对理念的终结。
后现代的挑战:虚无主义的兴起,价值的相对化和多元化。
1.2 偶在论者的立场
偶在性:存在的偶然性和无根性。
非形而上学:拒绝传统形而上学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第二章:绝对与虚无的辩证
2.1 绝对的神话
理性主义:以理性构建的绝对的宇宙秩序。
神学传统:神作为绝对存在的象征和保证。
2.2 虚无的阴影
价值虚无:道德、意义和目的的失落感。
存在之轻:生命意义的空洞化和荒谬感。
第三章:偶在论的提出
3.1 偶在论的基本概念
主体间性:超越个体主体的交互主体性。
事件性:生活世界的多元性和不可预测性。
3.2 偶在论的理论内涵
语言的转向:从语言的逻辑分析到语用学的理解。
存在的时间性:时间是存在的本质属性。
第四章:偶在论的实践意义
4.1 哲学的自我反思
哲学的自我指涉:哲学作为对自身方法、目标和存在方式的批判性反思。
哲学的生活实践: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4.2 当代哲学的走向
哲学的希望:在偶在性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哲学希望。
哲学的对话:跨越文化和时代界限的哲学对话。
第五章:结语:偶在论者的展望
5.1 偶在论的未来挑战
理论自身的完善:进一步发展偶在论的理论体系。
社会文化的适应:如何将偶在论融入到当代的社会文化中去。
5.2 偶在论者的最终立场
批判性思维:保持开放和建设性的批判精神。
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