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朝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年06月01日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是一本通识类的宗教学科普读物,作者王晓朝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宗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理论。本书旨在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对宗教学知识的需求,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本书也可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辅助教材,通过讲座形式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宗教学的学科体系和思想内涵。本书不仅适合对宗教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也适合宗教学专业学者和研究人员作为入门读物或参考书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宗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进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大宗教的信仰、文化和社会价值。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 引论
1.1 宗教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宗教学是一门研究宗教现象的本质、起源、功能、发展和消亡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宗教现象,包括宗教意识、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
1.2 宗教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宗教现象,揭示其共同性和特殊性。
文化人类学方法:从文化整体的角度研究宗教现象,探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现象学方法:对宗教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和解释,避免主观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章 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2.1 宗教起源的理论学说
自然神话论:宗教起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性神话。
鬼魂说:人类对生死现象的恐惧和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导致了宗教的产生。
图腾说:原始部落以图腾为象征物,形成对祖先神灵的崇拜。
2.2 原始宗教的特征
灵魂观念: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
巫术行为:通过巫术操作以求达到影响自然或他人行为的目的。
神灵信仰:对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拜。
第三章 古代民族宗教
3.1 古埃及宗教
多神教:众多神祇对应不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功能。
奥西里斯神话: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循环神话。
尼罗河崇拜:对尼罗河的依赖和崇拜。
3.2 古代印度宗教
婆罗门教:强调种姓制度和梵我合一的哲学思想。
吠陀经典: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
因果报应与轮回转世:宗教实践中的核心理念。
第四章 佛教
4.1 佛陀的生平和教义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等八种修持方法。
4.2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普度众生。
小乘:罗汉道的修行,个人解脱。
第五章 基督教
5.1 耶稣基督的生平与教义
福音书:记录耶稣生平和教导的主要文献。
三位一体:上帝的三个位格:父、子、圣灵。
5.2 教会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教会:基督教诞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的组织形态。
中世纪教会:在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宗教机构。
第六章 伊斯兰教
6.1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创立
古兰经: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
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
6.2 伊斯兰教的分裂与发展
逊尼派与什叶派:对穆罕默德继承人问题上的分歧。
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交流: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