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涛、刘青峰 / 法律出版社 / 2011年01月01日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是由金观涛和刘青峰合著的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们创新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研究领域,通过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余年的稳定性与周期性大动乱的关系,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独到见解。这一假说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社会结构的特征以及文化与制度的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该书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也为研究中国历史和社会科学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摘要
目录及章节概要
第一章:中国社会的历史周期率
历史现象:中国历史上治乱循环的现象。
周期率特点:统一的强大王朝之后往往伴随着分裂和混乱,然后又重新统一。
第二章:超稳定系统的形成与结构
超稳定系统:一种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高度耦合的系统。
系统特点:对外封闭性,内部高度整合且具有弹性。
形成原因: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度与地主经济的结合。
第三章:超稳定系统的历史表现
社会秩序:封建大一统的稳定性。
经济结构:小农经济与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思想控制:儒家经学与科举制度的推广。
第四章:超稳定系统的自我调整机制
适应性调整:变法改革与自我修复的能力。
危机应对:通过变革来应对外部挑战。
第五章:近代社会的挑战与变革
外来冲击:西方列强的侵入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
变革尝试: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
第六章:超稳定结构的终结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超稳态崩溃:近现代社会变革导致超稳定结构的终结。
社会转型: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与挑战。
关键点展开
第二章:超稳定系统的形成与结构
儒家思想的角色:提供社会伦理秩序,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至上,保证政治命令的统一和执行。
地主经济的稳定性:土地所有权和租佃关系的相对稳定,支撑着经济基础。
第四章:超稳定系统的自我调整机制
法律与政策的调整:根据社会环境变化调整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
技术革新与应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与教育的更新: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来不断塑造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六章:超稳定结构的终结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外来理念的引入:民主、科学等现代理念的传入。
社会阶层的变化:新兴阶层的崛起与传统阶层的衰落。
现代国家的构建:国家功能的转化和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