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杰伊·温特 主编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23年03月01日
《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国家》由杰伊·温特主编,深度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行政体系、军事动员系统以及社会各行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精准的分析,揭示了战争期间各国政府如何调整行政机构、改革军事制度,并应对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同时,本书也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加速了国家权力的集中化和社会控制的强化,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部权威性的历史著作,对于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以及国家权力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战争的起源与爆发
1.1 危机的序幕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继承人弗朗茨·费迪南大公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
国际社会的紧张关系:事件引发了一系列外交危机,加剧了欧洲大国间的紧张关系。
1.2 七月危机
各国反应:刺杀事件后,德国、奥匈帝国立即支持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而法国、俄国和英国则对此表示反对。
最后通牒: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彻底调查刺杀事件并镇压反奥活动。
宣战:7月28日,奥匈帝国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后欧洲各大国相继加入战争。
第二章:西线战事与战略僵持
2.1 马恩河战役
德军进攻计划:德国希望通过速攻快速击败法军,但遭遇意料之外的顽强抵抗。
法国的反击:法军在马恩河附近发起反击,成功阻止了德军的进攻。
2.2 战壕战的开始
战术的转变:由于双方都不能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战争演变为持久战的形态。
西线战场的特性:战壕、铁丝网、机枪和炮兵成为了决定性的战争工具。
第三章:东线战事与东欧战略
3.1 德俄交战
坦能堡战役:德国在东线取得了对俄国的早期胜利,但未能彻底击败对手。
波兰战场:随着战争的进行,波兰成为东西双方的争夺焦点。
第四章:战争的全球化与多元战场
4.1 列强的殖民地战争
德国海军与英国的对抗:德国试图通过潜艇战破坏英国的海上霸权。
中东战场的开辟:奥斯曼帝国加入战争,战争扩展到中东地区。
4.2 美国的参战
无限制潜艇战术与卢西塔尼亚号:德国的潜艇战术导致美国最终对德宣战。
美国的军事介入:美国参战后为协约国提供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对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章:战争的结束与后果
5.1 十月革命与俄国退出战争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结束了东线战事。
5.2 西线的决战与停战
亚眠战役:盟军在秋季攻势中取得进展,迫使德军撤退。
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六章:和平条约与凡尔赛体系
6.1 凡尔赛和平会议
战胜国主导:会议主要由英法两国主导,美国尽管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做出了妥协。
对德国的惩罚性条款:《凡尔赛条约》包含了大量对德国极为不利的条款,如领土割让和巨额赔款等。
6.2 和平的脆弱性
国际联盟的创建:尽管有着建立全球和平秩序的意图,但国际联盟的实际效果受到多方面限制。
未来冲突的种子:凡尔赛体系的不公和弱点被认为是二战的间接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