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田 / 商务印书馆 / 2021年10月01日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一书由罗志田教授撰写,深入剖析了清朝末年十年的历史转折期,探讨了“旧制度”解体的原因以及“大革命”的酝酿过程。书中揭示了一场带有自毁意味的新政以及一次悄然催生革命的改革,对于理解辛亥革命及其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罗教授以重磅新著的身份,重新诠释了“辛亥巨变”,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入挖掘,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值得广大读者认真阅读。 以上内容仅为简要介绍,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本书的内容和评价,请阅读原书或查阅相关书评。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引言
概述: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即探讨清季十年(1901-1911)中国社会的变革及其对革命的促进作用。
关键观点:
清季十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变革为中国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晚清政府与列强的妥协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为革命提供了土壤。
第二章:清末新政
2.1 政治制度改革
主要内容:清政府实行立宪改革,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
关键观点:
改革试图引入西方政治制度,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改革的有限性激发了民间对更彻底变革的渴望。
2.2 教育与文化变革
主要内容:新学兴起,废除科举,推广新式教育。
关键观点:
教育改革打破了传统士人的知识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新文化的传播动摇了封建思想根基,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观念。
第三章: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
3.1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主要内容: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起步,工业化程度提高。
关键观点:
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分层,新兴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逐渐形成。
经济利益的冲突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2 民众生活的变迁
主要内容:普通百姓的生活在清末新政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关键观点:
生活方式的改变伴随着思想观念的更新。
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的扩大是革命的重要诱因。
第四章:革命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4.1 革命组织的兴起
主要内容: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与发展。
关键观点:
革命组织成为推动革命行动的核心力量。
革命党人的激进行动与政府镇压之间的互动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4.2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结束
主要内容:武昌起义的成功与清朝的灭亡。
关键观点: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思想动员和社会变革的产物。
清朝的迅速灭亡反映了清末新政改革的不彻底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概述:总结清季十年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评价革命的成与败。
关键观点:
清季十年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铺设了基础,但革命的成果并未完全实现其理想。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政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其后的历史发展仍充满曲折。
第五章: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