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刚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22年09月01日
《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是刘守刚的一部力作,该书以财政为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华三千年历史的演变逻辑。通过独特的财政角度,作者揭示了帝国兴衰背后的经济动因,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历史画卷。此书不仅得到了罗振宇、包刚升、梁捷等知名学者的诚挚推荐,还是得到App《中华帝国财政30讲》课程的原稿修订升级版。书中附录的《燕京书评》对谈深度长文,更是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该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兼具通俗易懂的叙述风格,是了解中国历史、探究帝国兴衰不可多得的佳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导言
关键点:
主题引入:本书从财政视角分析中国历史,探讨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研究意义:通过财政看历史,能揭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
结构简介:书籍分为六章,从先秦到晚清,逐一分析各个时期的财政状况。
第二章:先秦财政: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小节一:夏商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税收起源:夏朝的贡税制度标志着税收的雏形。
周朝的井田制:土地制度与税收政策相结合,保障国家财政平稳。
小节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变革
铁器与商业:技术进步和商业兴起促使税收制度变化。
战争与财政:战国时期国家间的战争竞争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第三章:秦汉时期:帝国的统一与财政的中央集权
小节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标准化流程,便于征税。
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财政。
小节二:汉代的财政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促进农业发展,稳定税收基础。
均输制度:均衡各地物资流通和税收负担。
第四章:三国至隋唐:分裂与统一的循环中财政的演变
小节一:三国时期的财政特点
战争经济:战争状态下,财政主要服务于军事需求。
领地经济: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小节二:隋唐的财政创新
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财政管理的专业性。
租庸调制:按人口、土地征税,简化税收程序。
第五章:宋元明清:帝国的成熟与财政危机
小节一:宋代的财政扩张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带动商业税增加。
专卖制度:国家对关键商品实行专卖,增加收入。
小节二:明清财政的困境
土地兼并问题:削弱了农业生产力和税收基础。
对外战争的压力:加大了对国家财力的消耗。
第六章:结论
关键点:
财政与国家治理:财政制度是影响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历史的教训:历史上财政的成功与失败,为现代财政提供了宝贵借鉴。
启示与展望: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改革,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稳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