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帕斯卡·基尼亚尔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3年03月01日
《音乐之恨》一书由法国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撰写,深入探讨了音乐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本书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出发,追溯了音乐如何被视为痛苦和死亡的源头。基尼亚尔不仅挖掘了音乐与情感的紧密联系,更进一步分析了音乐在现代文明中的角色,特别是它与战争、社会制度的相互影响。书中提出的对音乐的深刻反思,挑战了传统观念,引导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和理解音乐。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的力量及其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思考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音乐与仇恨的交织
1.1 音乐的力量
情感表达:音乐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方式。
社会凝聚:音乐具有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力量。
文化符号:音乐作为文化身份的象征。
1.2 仇恨的根源
人性对立:社会结构中的对立和竞争产生仇恨。
历史遗留:过去的冲突和不公成为仇恨的土壤。
意识形态:不同的信仰和政治观念导致仇恨。
1.3 音乐与仇恨的结合
宣传工具:音乐被用作政治宣传和仇恨煽动。
文化冲突:音乐风格和文化差异被误解为敌意。
个人恩怨:音乐家之间的竞争和对抗。
第二章:音乐仇恨的历史案例
2.1 二战期间的纳粹音乐
种族主义歌曲:宣扬对犹太人的仇恨。
军队进行曲: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
禁止曲目:排除被认为是“堕落”的音乐。
2.2 南非的种族隔离音乐
分离政策:音乐被用来强化种族分隔政策。
抗议歌曲:反对种族隔离的音乐成为民间抵抗的标志。
2.3 红卫兵时期的音乐
革命歌曲:推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目标。
批判运动:音乐家和作品成为政治批斗的对象。
第三章:音乐如何转化仇恨
3.1 音乐的疗愈力量
情感释放:音乐帮助个体处理和释放负面情绪。
跨文化交流:通过音乐建立相互理解和尊重。
和平倡议:音乐会和音乐节作为和解的平台。
3.2 音乐的社会行动
反战歌曲:音乐人创作歌曲来反对战争和暴力。
民权运动:音乐成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的一部分。
教育与对话:利用音乐教育促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第四章:音乐的当代挑战
4.1 网络音乐与仇恨言论
匿名性:网络上音乐仇恨言论的传播更容易。
版权侵犯:未经授权的音乐使用可能导致法律纠纷。
4.2 音乐产业中的仇恨现象
艺术家争议: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可能引发公众的仇恨反应。
商业竞争:音乐产业的竞争有时会导致仇恨情绪。
4.3 音乐教育的责任
培养包容性:在音乐教育中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
批判性思维:教育学生批判性地接受和处理音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