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格雷伯 / 中信出版社 / 2022年07月01日
《毫无意义的工作》由大卫·格雷伯撰写,深入探讨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工作悖论。尽管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预测科技进步将使人们每周工作时长缩减至15小时,现实却截然不同。现今,人们反而在工作上投入了更多时间。书中,格雷伯犀利地指出许多工作不仅未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反而成为繁重而无意义的负担。他引领读者思考工作的真正意义,以及在全球化、自动化的浪潮下,如何重新定义劳动与闲暇,寻找生活的真正价值。这本书既是对现代工作困境的批判,也是对未来工作方式的启示录,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引言
对工作的普遍误解:介绍了很多人对工作的错误理解,即认为工作必然是有意义的,且对个人和社会都有价值。
本书目的:通过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毫无意义的工作”,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关键点
第一部分:工作的演变
第一章:工作的历史视角
前工业时代:工作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形式较为单一。
工业化时期:工作变得更加专业化,出现了有组织的工作场所。
后工业时代:服务业兴起,工作内容多样化,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多抽象的、非生产性质的工作。
第二章:资本主义的魔法
劳动力市场的变迁:阐述了资本主义如何影响就业市场,导致工作的多样化和无差别化。
资本的积累: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工作价值的异化。
第三章:工作的本质
马克思的观点:分析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影响工作的本质。
心理学视角:探讨了现代工作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工作动力。
关键点
第二部分:无意义工作的崛起
第四章:定义无意义工作
主观感受:讨论了个体如何感知他们的工作是否有意义。
客观标准:提出了评估工作是否真正产生社会价值的客观标准。
第五章:案例研究
金融业:分析了金融工作中存在的“洗钱”和“金融创新”的无意义性。
法律业:探讨了法律行业中的“文书工作”和“诉讼游戏”。
学术界:讨论了学术研究中的“发表或灭亡”现象和无实际贡献的研究。
第六章:统计学的证据
时间利用调查:通过统计数据展示了人们在工作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做无产出的活动。
职业排名:根据公众的意见和对社会的贡献度对不同职业进行排名。
关键点
第三部分:后果与对策
第七章:个人层面
心理健康问题:无意义工作可能导致工作不满意、抑郁和焦虑。
生活质量的下降:个人牺牲了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
第八章:社会层面
资源浪费:讨论了对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不平等的加剧:无意义工作的增长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不稳定。
第九章:对抗无意义工作
意识的提升:公众需认识到无意义问题的存在及其危害。
政策倡议:建议从劳动法规、税收政策等方面入手,减少无意义工作的产生。
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