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印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年02月01日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是一部由中国学者李怀印撰写的宏大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该书通过深入剖析地缘政治、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因素,全面论述了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内在动力,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全面、深入的中国近现代史画卷。该书不仅对于理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参考。无论是对于历史学者还是普通读者,该书都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佳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导论
1.1 主要论点
中国的现代国家形成并非西方影响下的产物,而是一个内部演化的过程。
强调“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1.2 关键点展开
连续性:指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和文化体系的长期稳定。
非连续性:指的是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由于内外部压力引发的重大变革。
内部演化:强调中国社会结构、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的内在发展动力。
清朝通过统一和征服建立了一个多民族帝国。
实行了有效的边疆管理和民族融合政策。
面对内部社会经济问题和外部的帝国主义压力。
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等大规模叛乱。
清朝晚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内部的腐败与混乱,进行了一系列的自强尝试。
清政府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和管理方法来强化国家力量。
洋务运动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触及政治制度根本,终告失败。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均旨在进行有限的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最终未能阻止清朝的衰落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核心理念。
提出建立一个有现代化政府的民族国家。
在南京政府时期,国民党试图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和现代化建设。
然而,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连续爆发,使国家建设计划受到严重阻碍。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和动员农民获得基层支持。
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和权力结构的模式。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在战争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提出联合政府的构想,扩大了其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建设的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工程。
第二章:清朝的建立与发展
2.1 前期发展
2.2 中期挑战
2.3 晚清变革
第三章:晚清的国家建设
3.1 洋务运动
3.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第四章:国民革命与现代国家的构建
4.1 孙中山与国家建构理念
4.2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设
第五章:共产党的兴起与新中国成立
5.1 土地改革与中国共产党的基础
5.2 抗日战争与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5.3 新中国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