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宫崎市定 / 后浪丨大象出版社 / 2020年06月01日
《科举史》是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的晚年集大成之作,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本书不仅梳理了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科举制度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作为宫崎市定晚年的代表作,本书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研究视角,是了解科举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无论是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希望深入了解科举制度的研究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收获。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科举的沿革
1.1 科举的起源
汉代的察举制:由地方长官推荐人才,考试只是辅助手段。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但逐渐变为门阀士族的垄断工具。
1.2 科举制度的确立
隋代的科举初创:开皇七年设立秀才科,为科举制度的开端。
唐代的科举发展:考试的科目、内容、程序逐渐规范化,并开始产生重要影响。
1.3 宋元明清的科举演变
宋代科举的完备:糊名法、誊录制等防弊措施的实行,考试内容更偏重于儒家经义。
元代的科举挫折与恢复:科举一度中断,后期虽恢复但规模远不及宋代。
明清两代科举的鼎盛与衰落:考试制度更加严格和复杂,但晚清新政改革中科举最终被废止。
第二章:科举考试流程
2.1 考试层级与类别
乡试(秋闱):地方级的资格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
会试(春闱):全国级的资格考试,举人参加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贡生。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决定进士的名次。
2.2 考试内容与形式
帖经与墨义:考察背诵和解释经典的能力。
诗赋杂文:考察文学创作能力。
策问与经史时务策:考察对实际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见解。
2.3 考试的组织与管理
提调与监临:负责考试的组织和监督工作。
阅卷与放榜:考试结束后,由官员阅卷,最后皇帝批准放榜。
科举成为提升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士人因此成为社会的上层。
科举考试激励士人深入学习儒家经典和其他学科知识。
中举后士人通常能够获得官职,通过科举成为官僚体系的一部分。
第三章:科举与士人生活
3.1 士人的社会地位
3.2 士人的学术追求
3.3 士人的政治生涯
第四章:科举制的利弊与影响
4.1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促进教育普及:为了准备科举,各地设立了许多教育机构。
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政府官员的平台。
4.2 科举制的弊端
固化社会阶层:科举成为士人家族的特权,阻碍了社会流动。
考试内容的僵化:过分强调文词和经义的背诵,忽视了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培养。
4.3 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文化影响:科举考试内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政治影响:科举出身的官员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派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