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弗兰克·兰特里夏、〔美〕乔迪·麦考利夫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3年02月01日
《艺术的罪与罚》一书由弗兰克·兰特里夏和乔迪·麦考利夫合著,深入探讨了艺术家与犯罪、暴力之间的关系。书中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艺术家与杀人犯、恐怖主义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艺术创造与暴力犯罪是否紧密相连?通过直击9·11事件,作者剖析了消费社会、大众媒体与爱国行为如何相互勾连,以及在这种背景下,炸弹等暴力元素如何被艺术化地呈现。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于艺术与犯罪、暴力之间界限的思考,挑战传统观念,为理解艺术与社会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对于关注艺术、文化和社会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艺术与道德边界
1.1 艺术与道德的探讨
论点:艺术作品中的道德模糊性是常见的,艺术家常常探索人性的阴暗面。
论据: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涉及犯罪和道德的复杂性,如《罪与罚》。
1.2 艺术作品的解读多样性
论点:艺术作品的解读是主观的,不同的观众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论据:对于电影《教父》的解读,有的观众可能看到家族荣誉,有的看到犯罪活动。
第二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赎
2.1 《罪与罚》的主题分析
关键点:罪恶意识、救赎之路、心理挣扎。
内容:主人公罗斯科尔尼科夫犯下谋杀罪后,经历内心的煎熬和道德的挣扎,最终通过爱与自我牺牲找到救赎。
2.2 陀氏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论点: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其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论据:《白痴》中的人物同样展现了道德感与欲望之间的冲突。
第三章:电影中的罪与罚
3.1 电影艺术中的道德困境
关键点:电影作为视觉媒介对道德的呈现、观众的共鸣与反思。
内容:科波拉的《教父》系列电影中,家族忠诚与犯罪行为的交织,引发观众对道德界限的思考。
3.2 导演的意图与观众的理解
论点:导演在创作时可能有意设置道德难题,而观众的解读往往超越导演初衷。
论据:不同年代的观众对《出租车司机》中主角特拉维斯·拜克的看法各有不同。
第四章:艺术的教化作用
4.1 通过艺术反思社会问题
关键点:艺术作品如何作为反映并影响社会价值观的载体。
内容:艺术作品可以揭示社会不公,鼓励观众思考并改变现状。
4.2 艺术的道德启迪功能
论点:艺术不仅仅是娱乐,它还具有教育公众和推动道德进步的作用。
论据:许多具有深刻道德内涵的艺术作品,能够激发人们对善的追求和对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