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沃尔特·李普曼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8年04月01日
《舆论》是由美国著名记者和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自1922年出版以来一直保持着在舆论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该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舆论的本质、形成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揭示了公众意见背后的复杂机制和力量。李普曼认为,舆论并非公众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受到媒体、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因此公众对于真相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本书对于理解当代社会舆论现象、媒体的角色与责任、民主政治的运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是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参考书。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见解和启迪。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导论
1.1 新闻与真相
新闻的本质: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受限于时间与空间。
真相的复杂性:多元视角与深层次事实的探究。
1.2 舆论的形成
群体心理:个体在群体中的观点易受他人影响。
刻板印象:简化复杂现实的心理捷径。
第二章: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2.1 环境的构建
拟态环境:人们通过媒体接触到的现实世界的简化版。
媒介即信息:媒介形式本身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2.2 选择性感知
注意力经济的产物:媒体倾向于报道吸引注意力的新闻。
过滤泡效应:个性化推荐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
第三章:刻板印象
3.1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作用
简化的认知工具:帮助个体快速处理信息。
社会分类:基于刻板印象的社会群体区分。
3.2 刻板印象的弊端
偏见与歧视:刻板印象可能导致的不公正。
信息茧房:限制个体接触多样性的观点和事实。
第四章:兴趣的激发与引导
4.1 编辑政策
议程设置:媒体如何决定哪些新闻重要以及如何呈现。
框架:媒体报道中隐含的角度和解释框架。
4.2 注意力的操控
情绪化语言:激发情感反应以吸引注意力。
耸人听闻:创造“点击诱饵”以提高阅读量。
第五章:理性与情绪
5.1 情感对决策的影响
情绪化的公众舆论:情感而非理性往往主导舆论形成。
风险感知:情绪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5.2 科学与迷信
科学怀疑论:公众对于科学的疑虑和不信任。
迷信的传播:在信息不明确时情绪驱动的决策。
第六章:民主与舆论
6.1 民主社会的舆论挑战
多数人的暴政:未经充分讨论的观点可能占据主流。
意见的市场:多元观点在一个自由社会中竞争。
6.2 公共舆论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教育公民识别并评估信息的真伪。
公共领域的建设:为理性讨论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