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莎拉·贝克韦尔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7年12月01日
《存在主义咖啡馆》一书以1933年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了三位朋友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相聚的场景。其中,年轻哲学家雷蒙·阿隆与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等人,一边品味着杏子鸡尾酒,一边探讨着自由、存在等哲学问题。书中通过这一场景,展现了存在主义思潮在20世纪欧洲的兴起和影响,以及这些哲学家们对于自由、责任、选择等问题的思考和追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文化和社会思潮。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作品,更是一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读物,适合对于哲学、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哲学的起源
1.1 希腊哲学的诞生
关键点一:古希腊哲学家的自然探索,如泰勒斯的“万物皆水”。
关键点二:哲学从自然世界转向对人类生活的思考。
1.2 存在主义的萌芽
关键点一:基提翁的芝诺提出悖论,挑战常识,预示了存在主义思想。
关键点二:苏格拉底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对知识的怀疑。
第二章:存在主义的先驱
2.1 哲学家与咖啡馆文化
关键点一:19世纪末巴黎咖啡馆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交流场所。
关键点二:胡塞尔的现象学在咖啡馆中传播。
2.2 胡塞尔与现象学
关键点一:胡塞尔主张通过直接经验来理解现象。
关键点二:现象学强调意识的内在结构和对象的本质。
第三章:存在主义之父——基尔克加德
3.1 基尔克加德的人生经历
关键点一:他的悲观主义和对个体存在的关注。
关键点二:其作品《或此或彼》中的生活选择观点。
3.2 基尔克加德的存在主义观
关键点一:对焦虑和绝望的深入剖析。
关键点二:信仰与个人的自由选择。
第四章:存在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4.1 海德格尔的影响
关键点一: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对存在的分析。
关键点二:对日常生活和人的存在的看法。
4.2 萨特与存在主义左派
关键点一:萨特的早期作品《恶心》中体现的存在主义思想。
关键点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论断。
第五章:存在主义与日常生活
5.1 杏子鸡尾酒的哲学意义
关键点一:日常琐事中的哲学思考。
关键点二:存在主义者如何通过生活方式体现其哲学。
5.2 生活艺术与生活哲学
关键点一:哲学不应只是理论,更应是生活的艺术。
关键点二:如何将存在主义融入日常生活决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