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龙 / 鹭江出版社 / 2017年04月01日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一书由郭建龙撰写,深入剖析了中国历代财政制度的演变与得失。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作者揭示了“国富”并非必然带来“民强”的真相,以及帝国“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此书拨开了笼罩在两千多年帝国制度之上的迷雾,让我们得以一窥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次的国家财政运作机制。书中对于财政制度与帝国兴衰关系的探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的新视角,也对于当下及未来的国家财政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财政制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而深化对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解与思考。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探索帝国的财政模式
1.1 财政的中央集权制
秦朝的财政模式: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财政模式以国家垄断和重农抑商为核心。
汉朝的财政发展:在秦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复杂的税收体系,如土地税、人头税和商业税。
1.2 财政与政治的互动
财政制度的政治功能:通过财政手段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汉武帝时期利用盐铁官营来增强国家控制力。
税收政策的调整:根据皇帝的偏好和国家战略进行调整,反映政权内部权力斗争和经济政策变迁。
第二章:财政视角下的朝代兴衰
2.1 唐朝的财政繁荣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稳定的财政收入。
开源节流的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2.2 宋朝的财政危机
冗兵问题:军队数量的膨胀导致军费开支巨大,财政负担加重。
纸币试验的失败:虽然试图通过发行纸币来缓解财政压力,但因管理不善导致通货膨胀和信用危机。
第三章:货币与财政的紧密关系
3.1 中国的货币演变
从铜钱到纸币:货币形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而演变。
银两作为价值基准:明清时期,银两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3.2 货币政策的调整
政府铸币权的争夺:政府与民间在铸币权上的斗争反映了财政权力的集中和分散。
货币贬值与控制:政府为了增加收入,有时会采取贬低货币价值的策略。
第四章:现代中国的财政转型
4.1 清末民初的财政变革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鸦片战争后,清朝的财政自主权受到削弱。
西式税制改革:清末新政中引入了西方的税收理念和制度。
4.2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税体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
改革开放后的财政改革: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