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21年11月01日
《幸福的勇气》是一部以心理学者阿德勒思想为核心的书籍,是“勇气两部曲”的下卷。该书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形式,深入探讨了如何获得幸福所需的勇气。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生活意义等方面的深刻见解。书中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还通过生动的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阿德勒心理学。与上部作品《被讨厌的勇气》相比,本书更加注重实践,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具体可行的方法和建议。如果你正在寻找获得幸福的途径,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将启发你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并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1.1 两者之间选择的困境
问题提出:我们在面对人际关系时常常面临两种选择:批评对方改变或同情对方的境遇。
作者观点: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这两者的超越,即不试图改变他人也不责怪自己。
1.2 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立场
目的论: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非原因论所主张的过去经历决定一切。
个体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和责任。
1.3 自由与责任
自由意味着责任:拥有自由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逃避到他人的课题中。
课题分离:明确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不去干涉他人的课题。
第二章:为何要否定“赏罚”
2.1 赏罚教育的问题
依赖性:赏罚教育可能导致人们变得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我价值。
逃避责任:害怕被惩罚而做某事,并非出于内心的责任感。
2.2 关注行为的动机
内在动机:重要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愿。
目的意识:我们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动,而不是因为恐惧或奖励。
2.3 不去评价他人
整体性: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评价某个行为就是片面地看待一个人。
尊重个体:每个个体都值得被尊重,不应仅仅基于其行为进行评价。
第三章: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3.1 竞争的弊端
排他性:竞争容易导致排他性和敌意,破坏人际关系。
自卑感与优越感:胜者和败者都会感受到自卑或优越,无法真正实现幸福。
3.2 协作的力量
相互尊重:在协作关系中,双方相互尊重,共同成长。
共同目标:协作建立在共同的目标之上,有助于超越个人的局限性。
3.3 贡献感的培养
自我价值:通过对他人的贡献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幸福感:幸福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和谐共存。
第四章: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4.1 无私奉献的价值
爱的本质:爱是无条件且不求回报的奉献。
自我成长:付出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的机会。
4.2 幸福的连锁效应
正面激励:当我们给予他人幸福时,我们自己也会感受到幸福。
社会共鸣:幸福是会传染的,一个人的幸福可以扩散至社会。
4.3 活在当下
瞬间的力量:幸福并非未来某个时刻的期待,而是存在于每个当下的体验中。
感恩之心:对当下的每一份恩惠心存感激,是感受幸福的第一步。